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太陰寒濕鬱結,寒濕困脾,脾為濕困,濕困脾陽,水濕困脾,,寒濕發黃,濕痰中阻,中焦寒濕,濕阻中焦,脾經濕熱,寒濕內阻,寒濕內聚,寒濕阻滯
痰飲內停,脾虛水泛,
小半夏加茯苓湯, 出處:《筆花醫鏡》卷一。 組成:半夏3錢(薑炒),白茯苓3錢,炙甘草1錢,生薑3片(加蒼朮更效)。 主治:飲停膈間。
小半夏加茯苓湯, 出處:《衛生寶鑑·補遺》。 組成:半夏5兩,生薑8兩,茯苓3兩,白朮2兩,陳皮2兩,甘草2兩。 主治:吐而身熱,或不熱者。
小半夏加茯苓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半夏1升,生薑半斤,茯苓3兩(一法4兩)。 主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痰飲多汗,小便不利。
相似度 85%
相似度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