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湯

Xiao Ban Xia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30%
胃經 22%
心經 8%
腎經 8%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7

方劑組成解釋

小半夏加茯苓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 半夏性寒,容易損傷脾胃。生薑性溫,可溫胃散寒,助半夏降逆止嘔,避免其寒性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生薑能調和藥性,使半夏、茯苓等藥物更加協調,共同發揮止嘔、利水消腫的作用,達到最佳療效。

生薑的加入,不僅能緩解半夏的寒性,還能增強藥效,使整體方劑更為平和有效。

小半夏加茯苓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和胃降逆:半夏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此方針對痰飲阻滯胃中,上逆犯喉,症狀如噁心嘔吐、胸悶氣短等,半夏能有效消除痰飲,緩解胃氣上逆。
  2. 燥濕健脾:半夏亦可燥濕健脾,對於脾胃濕困,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半夏能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半夏在小半夏加茯苓湯中發揮重要作用,協同茯苓等藥材共同作用,達到和胃降逆、燥濕健脾的功效。

小半夏加茯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健脾利濕,和胃止嘔: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本方以半夏為主,燥濕化痰,但容易傷脾胃,茯苓則能健脾利濕,和胃止嘔,輔助半夏發揮療效,避免藥性過燥。
  2. 配伍增效,協調藥性:茯苓與半夏相配,一燥一濕,一降一升,相輔相成,能有效調和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治療濕濁內停,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腹脹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半夏加茯苓湯」,是一個古老而有效的中藥配方,主要由生薑、半夏和茯苓組成。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食物停留在膈肌之上的問題,尤其適用於消化不良、嘔吐等症狀。

這方子來自一本古書叫《傷寒雜病論》。這個方子裏面包含的藥材和它們的分量如下:半夏五兩、生薑八兩、茯苓三兩、白朮二兩、陳皮二兩、甘草二兩。

在使用這方子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將這些藥材切碎或者磨碎,然後用水煎煮,最後把煎好的藥汁喝下去。

這個方子主要用來治療什麼呢?它主要針對的是水液在胸膈之間停留不散的情況,也就是說,如果你感覺到胸口有水氣或痰滯,吃不下東西,或是胸口悶悶的,這方子可能會有所幫助。

簡單來說,「小半夏加茯苓湯」就是用來解決因為體內水分代謝不好,導致水液在身體上部積聚的問題,適合一般大眾容易理解的解釋就是:它可以幫助改善因為消化不良或是水分無法正常排出所引起的胸口不適。

傳統服藥法


半夏5兩,生薑8兩,茯苓3兩,白朮2兩,陳皮2兩,甘草2兩。
上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口乾口渴咳嗽噁心反胃暈眩心悸心律不整心臟病梅尼爾氏病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二尖瓣狹窄嘔吐腹瀉無尿及少尿多痰胃腸脹氣

相同名稱方劑


小半夏加茯苓湯, 出處:《筆花醫鏡》卷一。 組成:半夏3錢(薑炒),白茯苓3錢,炙甘草1錢,生薑3片(加蒼朮更效)。 主治:飲停膈間。

小半夏加茯苓湯, 出處:《衛生寶鑑·補遺》。 組成:半夏5兩,生薑8兩,茯苓3兩,白朮2兩,陳皮2兩,甘草2兩。 主治:吐而身熱,或不熱者。

小半夏加茯苓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半夏1升,生薑半斤,茯苓3兩(一法4兩)。 主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痰飲多汗,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