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丸子

BAI WAN Z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8%
胃經 14%
心經 14%
腎經 14%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白丸子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白丸子方劑多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等症,半夏能有效祛除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白丸子方劑也常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半夏能平息胃氣,止嘔止逆,緩解患者的難受症狀。

白丸子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白丸子方劑多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能健脾胃,利水濕,幫助脾胃運化水谷,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二、 利水滲濕: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促進體內水濕代謝,減輕濕氣對人體的影響。白丸子方劑中加入茯苓,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改善濕邪引起的腹瀉、水腫等症狀。

因此,茯苓在白丸子方劑中,發揮了健脾利濕、利水滲濕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去除體內濕氣,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丸子」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 半夏: 化痰止咳、消炎解毒。
  • 茯苓: 利水滲溼、健脾安神。

古代主治

產後腹中有塊,上衝欲吐者。

古文內容分析

綜合分析古文內容,可以歸納出「白丸子」的主要功效和治療原理如下:

1. 化痰降逆

多篇古文提到「白丸子」能有效治療各種痰證,例如:

  • 風痰: 「風兼寒者,青州白丸子。」、「風寒痰湧,及小兒驚風,青州白丸子。」、「蘇合香丸、烏藥順氣散、勻氣散善開結氣,小省風湯、青州白丸子、搜風丸能散風痰。」
  • 寒痰: 「寒痰溫之,理中化痰丸。」、「〔寒痰〕,青州白丸子,生白附子,生南星,生半夏,川烏,糯米汁為丸。」
  • 頑痰、老痰: 「實熱老痰,礞石滾痰丸。風寒痰湧,及小兒驚風,青州白丸子。」
  • 痰涎壅盛: 「凡人痰氣及中風痰涎壅上,喉中有聲不能下者,青州白丸子同丸,生薑自然汁化下,立效。」、「治男、婦風痰壅盛,手足癱瘓,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並皆治之。」

這些記載表明,「白丸子」具有良好的化痰作用,特別是針對風痰、寒痰等引起的痰涎壅盛、嘔吐等症狀。其化痰功效可能與方中半夏的化痰止咳作用有關。此外,「青州白丸子」中常加入生白附子、生南星、生半夏等溫化寒痰的藥物,增強了其溫化寒痰的功效。

2. 利水消腫

  • 《衛生寶鑒》記載:「白丸子,治通身腫。及脾腹脹滿。喘悶不快。小便赤澀。神效。」
  • 《衛生寶鑒》另一則記載描述了「白丸子」的利尿消腫用法:「如覺小便多時,腫漸減。便休服白丸子。」

這些記載表明「白丸子」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治療全身水腫、脾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這可能與方中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有關。

3. 祛風通絡

  • 多篇古文提到「白丸子」可治療風證,如中風、癱瘓、口眼喎斜等:「治丈夫、婦人卒中風邪,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痰涎閉塞,喘嗽咯血,胸膈滿悶,小兒驚風,婦人血風,大人洗頭風,並宜服之。」、「治男、婦風痰壅盛,手足癱瘓,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並皆治之。」、「蘇合香丸,用沸湯泡,生薑汁調開,吞真料白丸子二十丸,日二服,治手足風緩。」、「腳痛緩弱,患在風濕。風證以烏藥順氣散加麻黃、白芷主之,濕證以不換金正氣散加茯苓、生乾薑主之,一匕收功,容易事也。若夫腎虛為病,腳弱而痛,又當何如?曰:腎主骨,故爾惟安腎丸最良,以不換金正氣散送下,仍夾和白丸子佐之。」

這些記載表明「白丸子」具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各種症狀,特別是與痰濕相結合的風證。其祛風作用可能與方中一些祛風藥物有關,也可能與其化痰利濕的作用相關,因為痰濕阻滯經絡也是導致風證的一個重要因素。

4. 理氣止痛

  •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白丸子」可以治療痰涎流注引起的疼痛:「如酒家手臂痛重,時或麻痹,二陳湯加片子薑黃下白丸子、消飲丸、倍術丸輩,每每就安。」
  • 《仁齋直指方論》也提到「白丸子」可以治療痰飲引起的眉心眉梁骨痛:「大棗吞白丸子,治痰飲一證,眉心眉梁骨痛,狀如頭風。」

這些記載表明「白丸子」具有一定的理氣止痛作用,可以治療痰涎、痰飲引起的疼痛。這可能與其化痰、理氣的作用有關,因為痰濕阻滯、氣機不暢也是導致疼痛的一個重要因素。

5. 調理脾胃

  •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白丸子」可以治療白濁:「白濁一節,謹勿燥澀,二陳湯加白茯苓以下白丸子可也。」
  • 《仁齋直指方論》也提到「白丸子」可以治療虛勞羸瘦、浮膩白濁:「安腎丸、白丸子、山藥丸三藥夾和,每服七十丸,食前煎雙和湯送下,治虛勞羸瘦,浮膩白濁。」
  • 《嬰童百問》提到「白丸子」可以和黑附湯、川烏散等溫裡藥物一起使用,治療慢脾風盛四肢厥冷。

這些記載表明「白丸子」具有一定的調理脾胃作用,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白濁、虛勞等症狀。這可能與方中茯苓的健脾作用有關。

6. 治療小兒驚風

多篇古文提到「白丸子」可以治療小兒驚風:

  • 「風寒痰湧,及小兒驚風,青州白丸子。」
  • 「治男、婦風痰壅盛,手足癱瘓,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並皆治之。」
  • 「治小兒慢驚青金丸。青州白丸子、金液丹等分同研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量兒大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薑湯下。」
  • 「慢驚下痰,身暖者,天南星丸、蘇合香丸、白丸子;痰盛者,神寶既濟丹、礞石散;虛甚不可下痰者,靈脂丸、七珍丸。」
  • 「青州白丸子,治一切風痰,小兒驚風。」

這些記載表明「白丸子」是治療小兒驚風的常用方劑,其治療原理可能與其祛風、化痰、鎮驚等作用有關。

總結

「白丸子」是一個以化痰、利水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其治療範圍廣泛,涵蓋了多種痰證、水腫、風證、疼痛、脾胃疾病、小兒驚風等。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化痰降逆、利水消腫、祛風通絡、理氣止痛、調理脾胃等作用來實現的。不同的醫家根據不同的病情和病機,對「白丸子」的應用也有所不同,或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方劑合用,或加入其他藥物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半夏(醋煮乾)10錢, 茯苓10錢。
上為細末,以生薑汁作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貝爾氏癱瘓半身不遂慢性肝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絲球腎炎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多痰顏面神經麻痺牙齒緊閉口張不開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白丸子,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雞膽5錢,黃連2錢半,黃芩2錢半,甘草1錢。 主治:殺蟲。主治:五疳。

白丸子, 出處:《産科發蒙》卷四。 組成:半夏(醋煮乾)10錢,茯苓10錢。 主治:産後腹中有塊,上衝欲吐者。

白丸子,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輕粉1錢,粉霜1錢,玄精石1錢半,滑石半兩,硇砂半錢,白直丁香20個。 主治:十種水氣。

白丸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 組成:白附子1兩,南星1兩,半夏1兩(并生用),天麻、僵蠶、全蠍、川烏頭(去皮尖)5錢。 主治:驚熱,驚風,中風痰盛。

白丸子,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白僵蠶半兩(微炒,)藿香1分,天南星3分(生用),膩粉1錢(研入),乾蠍1分(微炒),桑螵蛸1分(微炒)。 主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能啼。

白丸子,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龍腦1分,粉霜1分,輕粉半兩(以上同研勻,用白面1匕,同和作1球子,投火中燒黃,再研如粉),海蛤2錢(燒紅,研末),寒水石1錢半,滑石2分,海金沙1錢,陽起石1分。 主治: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