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湯

LIU SHU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脾經 30%
胃經 20%
心經 10%
腎經 10%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流水湯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止嘔降逆: 半夏味辛、性微溫,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散結的功效。流水湯主要用於治療痰多、嘔吐、眩暈等症,半夏能有效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
  2. 燥濕化痰: 流水湯的組成中常包含濕熱的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容易造成痰液粘稠難以咳出。半夏可燥濕化痰,幫助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因此,流水湯中加入半夏,既能止嘔降逆,又能燥濕化痰,有助於提高療效。

流水湯中加入大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養補益:大米性平味甘,具有益氣健脾、養胃生津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疾病或虛弱所致的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津液虧損等症狀。
  2. 調和藥性:流水湯的藥性偏寒涼,而大米性平,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傷胃,同時也減少藥物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流水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流水湯多用於治療水濕停滯、脾虛濕困、小便不利等症,茯苓在此起到利水滲濕,健脾利水的作用,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茯苓亦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效,能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吸收,促進水濕代謝,進一步提升利水滲濕的效果。流水湯中常與其他健脾利濕藥物配合使用,茯苓則作為輔助藥物,增強藥效,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流水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多部典籍記載,「流水湯」主治 虛煩不得眠,即因虛煩而導致的失眠症狀。

治療原理

「流水湯」主要由三味藥組成:半夏、秫米(大米)、茯苓。其治療虛煩失眠的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半夏: 半夏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在「流水湯」中,半夏的主要作用是和胃化痰,交通心腎。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痰濁內擾亦可導致心神不寧。半夏能夠化痰降逆,使胃氣和降,從而改善睡眠。此外,半夏還能交通心腎,有助於陰陽平衡,對於心腎不交所致的失眠也有一定療效。

  2. 秫米(大米): 秫米,即大米,甘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的功效。在「流水湯」中,秫米主要起到補益脾胃、益氣安神的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氣血充足,心神得養,睡眠自然安穩。

  3. 茯苓: 茯苓甘淡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在「流水湯」中,茯苓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利水、寧心安神。茯苓能夠健運脾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防止水濕內停,從而減輕痰濕的產生。同時,茯苓還能寧心安神,對於心神不安所致的失眠有一定療效。

綜合來看,「流水湯」通過半夏的和胃化痰、交通心腎,秫米的補益脾胃、益氣安神,以及茯苓的健脾利水、寧心安神,三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寧心安神之功,從而達到治療虛煩不得眠的目的。

此外,古籍中特別強調使用「千里流水」煎煮此方,認為其具有「流長源遠、疏通下達」的特性,能夠更好地發揮藥效,這也體現了中醫用藥的講究和智慧。

古籍記載的佐證

  • 《小品方》、《醫心方》、《外臺秘要》:「流水湯,主虛煩不得眠方。」
  • 《集驗方》:「治虛煩悶不得眠,千里流水湯方。」
  • 《備急千金要方》:「治虛煩不得眠方。」
  • 《聖濟總錄》:「治膽寒虛煩不得眠。千里流水湯方。」
  • 《雜病廣要》:「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半夏千里流水湯方。」(此處記載略有差異,但仍以半夏為主藥,且與睡眠相關。)

這些古籍記載都明確指出「流水湯」的主治為「虛煩不得眠」,與上述治療原理的分析相吻合。

傳統服藥法


半夏2兩(洗十遍),粳米1升,茯苓4兩。
上切。
以東流水2鬥,揚之3000遍令勞,煮藥,取5升,分服1升,白日3次,夜2次。
忌羊肉、餳、醋物。
方中粳米,《醫心方》引作「秫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膩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流水湯, 出處:《外台》卷十七引《小品方》。 組成:半夏2兩(洗10遍),粳米1升,茯苓4兩。 主治:虛煩不得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