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竹茹湯

半夏竹茹湯

BAN XIA ZHU R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7%
胃經 18%
膽經 9%
心經 9%
腎經 9%
脾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竹茹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其能燥濕化痰,清除胃中痰濁,並降逆止嘔,緩解因痰濁阻滯、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
  2. 和胃止痛: 半夏亦能和胃止痛,對於胃脘脹滿、疼痛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與竹茹、生薑等藥物配伍,可更好地發揮其和胃止痛的效果。

半夏竹茹湯中包含竹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止嘔:竹茹味甘淡性涼,入胃經,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它能清熱解毒,降低胃中熱氣,緩解嘔吐的症狀。配合半夏,更能加強降逆止嘔的效果,適合治療因熱痰阻滯所致的嘔吐。
  2. 保護胃黏膜:竹茹富含黏液質,可以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對胃壁的刺激,緩解胃痛、胃灼熱等症狀。這對於因胃熱或飲食不當造成的胃痛、反胃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半夏竹茹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半夏竹茹湯主治痰熱內擾、胸悶氣促、嘔吐眩暈等症,而茯苓可以健脾燥濕,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化解痰熱,緩解胸悶氣促等症狀。
  2. 助半夏降逆止嘔: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善於降逆止嘔。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和中利濕,有助於協調半夏的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更有效地發揮降逆止嘔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半夏竹茹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産後嘔吐」。產後氣血虧虛,脾胃功能薄弱,或因惡露不盡、寒邪內侵,導致胃氣上逆而嘔吐。古代醫家認為,產後嘔吐多與「胃虛痰阻」或「寒熱錯雜」有關,需調和中焦、降逆止嘔。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半夏(主藥):

    • 性辛溫,歸脾胃經,為「降逆止嘔要藥」,善化痰濕、和胃氣。
    • 針對產後胃虛痰滯引起的嘔吐,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2. 竹茹(臣藥):

    • 性甘微寒,歸肺胃經,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 與半夏配伍,一溫一涼,既能制約半夏之燥性,又能清胃中鬱熱,治「痰熱擾胃」之嘔。
  3. 麩苓(即茯苓):

    • 性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助半夏健脾化濕,從源頭減少痰濕生成,同時安定中焦。
  4. 伏龍肝(灶心土):

    • 性辛溫,歸脾胃經,溫中止瀉、止血止嘔。
    • 傳統用於「虛寒性嘔吐」,尤其產後體虛兼寒者,能溫補脾土、固護胃氣。
  5. 生薑(佐使藥):

    • 性辛溫,發散風寒、溫中止嘔,與半夏配伍(即「小半夏湯」結構),協同增強止嘔之效。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化痰降逆」為核心,結合「寒溫並用」的思路:

  • 溫降為主:半夏、伏龍肝、生薑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適合產後虛寒體質。
  • 清熱為輔:竹茹清胃熱,防溫燥太過,平衡藥性。
  • 健脾祛濕:茯苓健脾利濕,標本兼治,斷痰飲之源。

全方通過調和脾胃、化解痰濕、平衝降逆,達到止嘔效果,尤其適合產後「虛中夾痰熱」或「寒熱錯雜」之嘔吐。

(註:原方劑量缺如「□錢」,臨床可據體質調整,如半夏常用3-6克,伏龍肝15-30克等。)

傳統服藥法


半夏、 竹茹、 麩苓、 伏龍肝各□錢。
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取1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竹茹湯, 出處:《産科發蒙》卷四。 組成:半夏??錢,竹茹??錢,茯苓??錢,伏龍肝??錢。 主治:産後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