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痰茯苓丸

ZHI TAN F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6%
胃經 15%
腎經 11%
心經 11%
肝經 3%
大腸經 3%
小腸經 0%
三焦經 0%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治痰茯苓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茯苓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寧心安神之功效。痰濁多因脾虛濕阻、肺氣不宣所致,茯苓能健脾燥濕,化痰止咳,有助於改善痰濕體質。
  2. 茯苓配伍其他藥材,協同增效: 治痰茯苓丸中,茯苓常與其他化痰止咳藥材配伍,例如半夏、陳皮、杏仁等,共同發揮疏風散寒、理氣化痰之功效。茯苓作為君藥,可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治痰茯苓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消痰: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肺、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其理氣作用能疏肝解鬱,促進氣機流通,使痰液易於咳出;其消積作用能消食化滯,減少痰液生成。

二、 調和藥性:方中茯苓甘淡平,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但單味使用則偏於滋膩,易使痰液難以化解。枳殼的辛散之性,可以調和茯苓的滋膩之性,使藥性協調,更好地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治痰茯苓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是因為半夏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肺經,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備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治療因痰濕阻滯胃氣而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在治痰茯苓丸中加入半夏,可以更好地達到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效果,更全面地治療痰濕阻肺的病症。

「治痰茯苓丸」方劑中含有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燥濕: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肺、胃、大腸經,能瀉下通便,燥濕化痰。對於痰濕壅肺、胸悶氣喘等症,可藉由芒硝的瀉下作用,將體內積聚的濕痰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引藥入肺:芒硝性滑,能引導其他藥物向下運行,並將藥力引導至肺經。茯苓、半夏等藥材主要作用於脾肺,芒硝的引導作用能幫助藥效更好地發揮,更有效地化痰止咳。

主治功效


治痰茯苓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茯苓、枳殼、半夏和芒硝。它具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治痰茯苓丸可以治療痰濁內阻、手臂痠痛或抽掣、肢體麻木、眩暈、梅核氣、癔病、婦人産後發喘、四肢浮腫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茯苓1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半夏2兩,風化樸消1分。
潛消痰積,燥濕導痰。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以生薑湯送下。
非大實者不可輕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氣喘麻痺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多痰咽喉有異物感

相同名稱方劑


治痰茯苓丸, 出處:《百一》卷五引《全生指迷方》。 組成:茯苓1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半夏2兩,風化朴消1分。 主治:潛消痰積,燥濕導痰。主治:痰濁內阻,手臂痠痛或抽掣,不能舉物,肢體麻木,眩暈,梅核氣,癔病,及婦人産後發喘,四肢浮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