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t and Cold-Dampness

暑兼寒濕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3-05-20

暑兼寒濕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陰暑

「暑兼寒濕證」溫病學派之證候,又稱「陰暑」,這是指夏季暑氣旺盛,因為暑氣炎熱導致正氣虛弱,又因為貪喝冷飲,導致寒濕外束,暑熱內郁,導致胃腸氣機不和的現象。

更簡單理解是,若是一個人在夏季感到炎熱,皮膚因為要散熱而整天流汗,毛孔處於開泄狀態而造成正氣虛弱。

這時候又大量喝冰水、冷飲,或待在冷氣氣溫過低的房間的話,寒濕之氣就容易趁虛而入,很容易傷害到脾胃而出現此證

主要症狀是:頭痛、怕冷、發熱無汗,胃脘悶痛、心煩、四肢骨節酸痛、腹痛、嘔吐、腹瀉、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脈浮數或濡。

本證在演化過程中,每因寒濕侵襲,內傷脾胃,引起嘔吐、腹瀉,若不及時治療,常使病情危篤,難以挽治。

夏季貪涼冷飲容易引發疾病
夏季貪涼冷飲容易引發疾病

此證常見於古代疾病「暑溫、「夏令泄瀉」中,常與「濕遏衛陽證」、「濕遏熱伏證」、「暑濕襲肺證」一起討論。

「濕遏衛陽證」常見於長夏,是「濕溫」為病。暑兼寒濕證多發於盛夏,屬於「暑溫」之病,復感寒濕所造成。

「濕遏熱伏證」是濕阻氣機,熱邪不得宣透,濕熱蘊滯所導致。而暑兼寒濕證乃夏令暑濕內傷,寒邪犯表之表證,會出現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表證症狀。

「暑濕襲肺證」是夏季感受暑濕之邪,侵襲肺衛,肺失宣肅所致。而暑兼寒濕證是夏季受涼,寒邪束表,暑熱挾濕交阻所造成。

從經絡理解暑兼寒濕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6%9A%91%E5%85%BC%E5%AF%92%E6%BF%95.jpg

造成暑兼寒濕的2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暑兼寒濕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白膩

脈相

浮脈數脈濡脈

暑兼寒濕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口乾口渴大便溏(稀薄)怕冷不易流汗胸悶脹胃腸脹氣嘔吐腹瀉小便顏色偏黃心胸煩熱頭痛四肢關節疼痛腹痛

暑兼寒濕的相關證型


濕遏衛陽濕呵熱伏溫邪侵襲肺衛證

改善暑兼寒濕的常用方劑


改善暑兼寒濕的常用穴道


暑兼寒濕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本證的經絡現象,可以參考肺經、三焦經與大腸經虛證之經絡型態,炎熱夏天裡這三條經絡在正常的狀況下是應該出現實證。

而若貪涼時則容易出現虛證而出現相關表證症狀,值得經絡檢測研究者深入觀察。

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趨勢
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趨勢

 

載入中...

暑兼寒濕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溫病條辨.上焦篇》:《金匱》謂太陽中。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 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則淋甚,可與東垣清暑益氣湯。」又「手太陰暑溫,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
  • 《濕熱病篇.第二十六條》:「暑月病初起,但惡寒,面黃,口不渴,神倦,四肢懶,脈沉弱,腹痛下利,濕困太陰之陽,宜仿縮脾飲,甚則大順散、來復丹等法」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