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t and Cold-Dampness

暑兼寒濕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06-07

同名證候
陰暑

「暑兼寒濕證」溫病學派之證候,又稱「陰暑」,主要發生在夏季,但不同於常見的「陽暑」(熱盛傷津)或「暑濕」(暑熱夾濕)。

這是指夏季暑氣旺盛,因為暑氣炎熱導致正氣虛弱,又因為貪喝冷飲,導致寒濕外束,暑熱內郁,導致胃腸氣機不和的現象。

這其實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寒濕外閉使暑熱不得透達,形成「寒包火」格局,濕性黏滯又阻礙氣機,加重體內的火熱。常見的原因如下:

  1. 外感暑邪與寒邪:夏季天氣炎熱,毛孔開泄,若此時過度貪涼,如長時間吹冷氣、電扇,或突然進入溫差大的環境,容易使寒邪從肌表侵入,很容易傷害到脾胃而出現此證
  2. 夏季濕邪旺盛:夏季本身的主氣為暑,暑邪會夾帶濕邪。因此,身體在感受暑邪的同時,吃冰品結合寒邪,形成暑兼寒濕。
  3.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夏季人們喜食生冷、冰鎮食物、肥甘厚味,這些飲食習慣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進而產生內濕。內濕與外來的暑邪和寒邪相合,使得濕邪更難排出。
  4. 體質因素:有些人本身體質偏虛寒,或脾胃功能較弱,在夏季更容易受到寒濕邪的侵襲。

尤其是體質因素,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在夏季反而很容易中暑,這種就是「陰暑」。

夏季貪涼冷飲容易引發疾病
夏季貪涼冷飲容易引發疾病

暑兼寒濕證的症狀通常是「暑熱」症狀與「寒濕」症狀的混合表現,出現較為複雜的症狀組合,常見如下:

  • 惡寒發熱:雖然是夏季,但患者會感覺怕冷、惡寒,同時伴有發熱,發熱程度可能不高,或熱勢不揚,甚至有體溫不高但自覺發熱的表現。
  • 頭痛:頭部脹痛,有時感覺頭重如裹,像被布包裹一樣。
  • 胸膈滿悶、脘腹脹痛:濕邪困阻中焦脾胃,導致氣機不暢,出現胸口、上腹部悶脹不適、嘔吐,心煩,甚至腹部疼痛、胃脘悶痛。雖然胸膈滿悶,但是沒有口渴心煩。
  • 噁心嘔吐、腸鳴泄瀉:濕邪阻滯脾胃,影響脾胃的運化和升降功能,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吐瀉物清冷)、腹瀉,大便多為稀溏,甚至水樣便,腸鳴音亢進。
  • 肢體酸重、困倦:濕性重濁黏滯,會導致身體沉重、四肢骨節酸痛、疲倦乏力,整個人感覺懶散提不起精神。
  • 無汗或汗出不暢:寒邪束表,導致毛孔閉塞,雖然有熱但出汗不暢,或汗出後不解熱、小便黃赤。
  • 舌象:舌苔白膩,可能微黃,舌質可能淡或偏紅。
  • 脈象:脈濡緩或浮數或濡。
暑兼寒濕證,讓人感到疲勞,免疫力低下
暑兼寒濕證,讓人感到疲勞,免疫力低下

中醫改善暑兼寒濕證,原則是解表和中、理氣化濕。既要散解表層的寒邪,又要化解脾胃的濕滯,同時兼顧暑邪的清解。

常用方劑以「藿香正氣散」、「香薷飲」為主,因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對於暑濕感冒、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引起的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效果,加減如下:

  • 表寒較重者:可酌加解表散寒的藥物,如生薑、紫蘇葉等。
  • 濕邪偏重者:可加強化濕利濕的藥物,如茯苓、白朮、薏苡仁等。
  • 兼有食滯者:可加入消食導滯的藥物,如焦山楂、神曲等。
  • 脾胃虛弱者:需兼顧健脾益氣,避免苦寒傷脾。

事實上,改善夏季的生活習慣,是預防「暑兼寒濕證」的關鍵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避免貪涼飲冷:減少冰鎮飲料和生冷食物的攝入,特別是在出汗後或空腹時。
  2. 適度避暑,避免直吹:夏季雖然需要防暑,但應避免過度吹冷氣、電扇,尤其是出汗後。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3. 注意保暖:尤其在夜間或進入冷氣房時,應適當增添衣物,保護腹部和頸部,避免受涼。
  4. 適量運動:運動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加速濕氣排出體外。但應避免在烈日下劇烈運動,選擇清晨或傍晚等較涼爽的時間。
  5. 居住環境:保持居住環境的乾燥通風,適當使用除濕機,避免潮濕。

食物方面,在夏季可以多吃健脾利濕類食物,例如薏苡仁、茯苓、扁豆、冬瓜、絲瓜等有助於健脾利濕。例如,冬瓜薏仁湯、茯苓粥等。

食用綠豆湯(不宜過量,尤其是寒濕體質)、苦瓜等可適量食用,但應注意平衡寒熱。

造成暑兼寒濕的主要原因

了解2種常見致病因素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白膩
3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浮脈數脈濡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發燒及發冷頭重口乾口渴大便溏經常疲勞想睡身體沉重怕冷不易流汗胸悶脹胃腸脹氣嘔吐腹瀉小便顏色偏黃胃脘不舒服心胸煩熱頭痛四肢關節疼痛腹痛上腹胃脘痛虛弱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濕遏衛陽溼遏熱伏溫邪侵襲肺衛證

常用方劑

中醫治療此證候的經典方劑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本證的經絡現象,可以參考肺經、三焦經與大腸經虛證之經絡型態,炎熱夏天裡這三條經絡在正常的狀況下是應該出現實證。

而若貪涼時則容易出現虛證而出現相關表證症狀,值得經絡檢測研究者深入觀察。

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趨勢
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趨勢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溫病條辨.上焦篇》:《金匱》謂太陽中。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 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則淋甚,可與東垣清暑益氣湯。」又「手太陰暑溫,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
  • 《濕熱病篇.第二十六條》:「暑月病初起,但惡寒,面黃,口不渴,神倦,四肢懶,脈沉弱,腹痛下利,濕困太陰之陽,宜仿縮脾飲,甚則大順散、來復丹等法」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