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遏衛陽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濕遏衛陽證是溫病學派的證候,所謂的「遏」是「阻止、禁絕」的意思。濕遏衛陽證是指「濕溫」初起,外在的濕氣造成溫邪鬱於表,清陽被阻,衛氣不宣之狀態。最主要症狀就是發燒、怕冷、頭重、頭痛。
本證常常因為冒雨淋濕,或感受濕熱之氣所造成,經常出現於長夏初秋,因為此時雨水較多,氣候悶熱,濕蒸熱鬱,體弱之人每易感受濕熱之邪而患本證。由於濕性粘滯難除,此證難以快速被治癒。
此證是「濕溫之邪」初襲肌表所造成,由於濕熱入侵體內的部位不同,所以出現的症狀不同。在「濕溫」病中,濕熱之邪郁於表衛,多為濕鬱於表,衛陽不得舒展,清陽不能上升。《黃帝內經》中提到「因於濕,首如裹」,會出現頭痛、頭重。
由於熱受到濕的阻礙,發病之初雖然可見怕冷,之後隨即開始發熱,因此不會高熱。由於濕遏氣機,衛氣不得宣暢,所以胸悶。濕在肌肉時,多為濕邪侵淫肌肉、關節,表衛不和,脈絡不通。出現全身沈重、四肢關節疼痛。
由於濕為陰邪,其性重滯,常易入裡而阻遏氣機,出現「太陰濕土」的病變,症狀是腹脹、腹滿、大便溏稀、身重、胸悶...等等。
濕為陰邪,其性粘膩,濕熱郁遏,所以口渴口乾,但是卻不想喝水。因此,濕邪鬱於表衛者,主要症狀是:起初怕冷,後隨即發熱,身熱不揚,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口渴不引飲,苔膩,脈濡。
中醫認為「濕溫忌汗」,因為流汗常致津液耗而濕不除,所以濕溫之表解,需通過芳香宣透,使氣機流通,才可微微汗出而解,而無濕熱稽留之弊。
濕遏衛陽證常見於「濕溫」病中,常常與「暑兼寒濕證」、「濕阻表裡證」一起討論。
暑濕兼寒證是因夏月傷暑,先受暑熱,又復感寒濕(貪涼飲冷或冒雨感寒)所致暑熱內伏,寒濕外來相關症候,多發於盛夏季節,而本證多發於長夏或初秋,濕熱之邪犯於衛陽。暑兼寒濕證其「表寒」之象明顯,有發熱惡寒的症狀,而本證則開始惡寒,隨後發熱,惡寒時間較短暫。
濕遏衛陽證是濕溫病初起的表現,然外濕為患,易引動內濕,常會導致「濕阻表裡證」。濕阻表裡證是濕邪外犯而引動內濕,每見外濕與裡濕同時發病,濕遏衛陽證以表證為主。
造成濕遏衛陽的2種主要原因
濕遏衛陽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濕遏衛陽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濕遏衛陽的相關證型
改善濕遏衛陽的常用方劑
改善濕遏衛陽的常用穴道
濕遏衛陽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濕遏衛陽證之經絡型態,主要探討濕氣入表的現象,以夏季末期及初秋常見經絡型態為主,列舉幾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