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1%
腎經 8%
大腸經 5%
肝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夏月因飲食不節制而導致的內傷外感暑邪,常見症狀有胸膈痞滿、頭目昏痛、體倦、惡寒發熱霍亂吐瀉。

方劑組成 本方基於藿香正氣的基礎上,去掉紫蘇、白芷、陳皮、大腹皮和桔梗,而增加了以下幾種藥材:

  • 人參
  • 扁豆
  • 木瓜
  • 砂仁
  • 杏仁

理論基礎

  1. 濕傷脾胃、升降失司: 導致氣滯和運化不調,表現為痞滿和嘔瀉。
  2. 筋脈失養: 會引起抽痛和轉筋的症狀。
  3. 外感暑氣、衛表失和: 表現為頭目昏痛和寒熱交替。

主要作用

  • 參、朮、苓、草:健脾益氣,以勝濕。
  • 厚朴、砂仁: 有助於舒脾行氣,從而促使濕氣消散。
  • 木瓜、扁豆: 可以散暑醒脾,祛濕舒筋。
  • 藿香: 不僅可以解暑化濕開胃止嘔,還可以配合薑、棗來發散表邪

方劑特點 本方具有健脾益氣、祛濕和胃的功效,並能發散外邪,非常適合用於治療夏季常見的上述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黨參(米炒,去蘆)1錢,半夏(制)1錢,砂仁(杵)1錢,扁豆(炒,杵)2錢,藿香2錢,赤茯苓2錢,木瓜2錢,炙草1錢。
加生薑3片,紅棗1個,水煎服。

相關疾病

小便疼痛
四肢浮腫發脹
忽冷忽熱
尿道炎
上吐下瀉
梅尼爾氏病
胰臟炎
霍亂
瘧疾
心內膜炎
胃及十二指腸炎
百日咳
心包炎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相同名稱方劑

六和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人參1錢,知母1錢,草果1錢,貝母1錢,烏梅1錢,白芷1錢,檳榔1錢,柴胡1錢(用酒拌),常山2錢。 主治:瘧疾。

六和湯, 出處:《胎産秘書》卷上。 組成:藿香5分,砂仁5分,陳皮4分,茯苓4分,人參1錢,木瓜1錢,扁豆2錢,杏仁10粒,生甘草4分,夏曲6分。 主治:妊娠霍亂吐瀉,心躁腹痛。

六和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黨參(米炒,去蘆)1錢,半夏(制)1錢,砂仁(杵)1錢,扁豆(炒,杵)2錢,藿香2錢,赤茯苓2錢,木瓜2錢,炙草1錢。 主治:夏秋暑濕傷脾,或飲冷乘風,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霍亂。

六和湯,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 組成: 六和湯(《傳信適用方》卷四。)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組成:生薑1斤(切片,曬乾),草果半斤(去殼并白皮),甘草4兩(炒),縮砂4兩,胡椒半兩,蓽茇半兩。主治:去暑毒疫氣。 。 主治:去暑毒疫氣。

六和湯, 出處:《醫方考》卷一。 組成:砂仁1兩,半夏1兩,杏仁1兩,人參1兩,甘草1兩,白朮2兩,藿香2兩,木瓜2兩,厚朴2兩,扁豆2兩,赤茯苓2兩。 主治:夏月病人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倦怠嗜卧;伏暑煩悶,小便赤澀,或利或渴;中酒;胎産。

六和湯, 出處:《局方》卷二(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縮砂仁1兩,半夏(湯泡7次)1兩,杏仁(去皮尖)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赤茯苓(去皮)2兩,藿香葉(拂去塵)2兩,白扁豆(薑汁略炒)2兩,木瓜2兩,香薷4兩,厚朴(薑汁制)4兩。 主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卧倦怠,小便赤澀,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傷食噫酸臭氣,或因暑熱,渴飲冷水冷物,致心腹疼痛,或冒暑背寒自汗,四肢厥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藿香厚朴湯

相似度 76%

治氣湯

相似度 66%

六和半夏湯

相似度 66%

六和茶

相似度 66%

五解散

相似度 66%

八解散

相似度 66%

十味六和湯

相似度 63%

建脾散

相似度 61%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