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和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能宣肺降氣,對於肺氣鬱結、痰濕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杏仁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因肺燥津虧所致的便祕也有輔助治療效果。
因此,六和湯中加入杏仁,可以起到潤肺止咳、化痰降氣、通便潤腸的作用,對於痰濕壅肺、肺燥津虧等症狀的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
六和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在六和湯中,甘草能調和各味藥材的寒熱燥濕之性,使藥性協調,提高藥效。
2. 緩解副作用,保護脾胃: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功效。六和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甘草的加入可以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六和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六和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止嘔止瀉。
- 配合藥性,相輔相成:六和湯中其他藥材如半夏、茯苓等,均有較強的燥性,容易傷津耗氣。生薑的辛溫之性可調和藥性,緩解燥性藥材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效更加平和。
六和湯中包含大棗,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調和脾胃,補益氣血: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六和湯為和解表裏、調和氣血的方劑,大棗的加入可助其補益脾胃,增強氣血,使藥效更佳。
- 緩解藥性,增強藥效: 大棗性甘,可緩解方中其他藥物的燥性,避免其過於峻猛,同時能增強藥物的滲透力和吸收率,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六和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其健脾化濕、和中理氣的功效。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之效。六和湯旨在治療脾胃不和、濕濁內停所致的腹痛、泄瀉、嘔吐等症狀。白扁豆可健脾胃,消濕濁,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而緩解腹痛、泄瀉等症狀,達到和中理氣的效果。
此外,白扁豆還有解毒作用,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解毒,進一步增強六和湯的療效。
六和湯中包含半夏,主要是因為其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對於濕痰、痰飲、嘔吐等症狀有良好效果。六和湯的組成中,常加入半夏來治療因濕痰阻滯、脾胃不和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
此外,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呃逆等症狀。因此,在六和湯中加入半夏,可以起到 化痰止嘔、和胃降逆 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六和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六和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茯苓可以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之症。
- 和中理氣: 茯苓具有一定的理氣作用,可以緩解脾胃氣滯,促進消化吸收。六和湯中常包含其他理氣藥物,如陳皮、香附等,茯苓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和中理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六和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厚朴理氣燥濕:厚朴味苦辛,性溫,入肺、脾、胃經。其具有理氣化痰、燥濕止瀉的功效。六和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濕濁內停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泄瀉等症。厚朴可有效理氣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二、厚朴協同其他藥物:厚朴與六和湯中的其他藥物如茯苓、白朮、陳皮等,具有協同作用。厚朴的理氣作用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增強療效。同時,厚朴還能緩解其他藥物的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六和湯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如下:
- 芳香化濕: 藿香氣味辛香,具有芳香化濕之功效,能解表散寒,化解濕邪,對於暑濕感冒、濕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理氣和中: 藿香還具有理氣和中之效,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對於濕熱鬱滯導致的胸悶氣短、腹脹疼痛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六和湯中加入藿香,既能有效化解濕邪,又能理氣和中,提升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六和湯中加入木瓜,主要原因有二:
- 消食健胃: 木瓜富含蛋白酶,可幫助消化蛋白質,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六和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加入木瓜可增強其消食健胃的效果。
- 潤肺止咳: 木瓜性平,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六和湯中加入木瓜,可以增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六和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扶正: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六和湯作為溫補脾胃、健運氣血的方劑,人參的加入可補益脾腎之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提高藥效。
- 協調藥性:六和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偏於補氣健脾,但容易燥氣,而人參則能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人參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利用,提高整體療效。
六和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胃: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和胃之效。六和湯多用於脾胃虛寒、氣滯不暢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砂仁能溫中散寒,理氣和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 醒脾開胃:砂仁還有醒脾開胃之效,能增進食慾,改善食慾不振的症狀。六和湯中的其他藥材如厚朴、陳皮等也具有理氣化痰、健脾開胃的作用,砂仁的加入能加強此功效,促進患者食慾,改善消化不良的情況。
主治功效
六和湯:調和脾胃,祛暑化濕之良方
六和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一首經典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夏月感受暑濕,兼挾內傷所致的各種病症。其組成包括: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赤茯苓、藿香、白扁豆、木瓜、香薷、厚朴,部分方劑會加生薑、大棗。
一、方劑組成及功效:
藥物 | 功效 | 備註 |
---|---|---|
砂仁 | 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 |
半夏 |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 |
杏仁 | 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 |
人參 | 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 |
甘草 |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
赤茯苓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
藿香 | 化濕止嘔,發表解暑,芳香化濁 | |
白扁豆 | 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 部分方劑會使用薑汁略炒 |
木瓜 | 舒筋活絡,和胃化濕 | |
香薷 | 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 部分方劑會用量較大,作為君藥 |
厚朴 | 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 部分方劑會使用薑汁製 |
生薑 |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 常與大棗同用 |
大棗 |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 常與生薑同用 |
二、方劑配伍及治療原理:
六和湯的配伍,體現了中醫“和”的思想,其名“六和”,歷代醫家有不同解讀:
- 和六腑: 吳昆在《醫方考》中提出:“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總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於脾胃而調之。” 他認為六和湯通過調理脾胃,進而調和六腑功能。
- 和六氣: 汪昂在《醫方集解》中則認為:“六和者,和六氣也。蓋風寒暑濕燥火之氣,夏月感之為多,故用諸藥匡正脾胃,以拒諸邪而平調之也。” 他認為六和湯是針對夏月感受六氣之邪,通過調和脾胃來抵禦外邪。
- 和六經: 也有醫家認為“六和”指的是調和三陰三陽六經之氣。
不管哪種解釋,都強調了六和湯的調和作用,其核心在於調理脾胃,祛除暑濕。
方解:
- 君藥: 通常以香薷或藿香為君藥。香薷辛溫發散,能解表祛暑,化濕和中;藿香芳香化濁,和中止嘔,解暑化濕。二者皆能針對暑濕外感之表證。
- 臣藥:
- 人參、白朮(部分方劑有)、甘草: 益氣健脾,扶助正氣,以抗邪氣。
- 半夏、厚朴: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針對濕邪內阻,胃氣上逆之證。
- 白扁豆、木瓜: 健脾化濕,和胃消暑,木瓜兼能舒筋活絡,緩解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的肢體疼痛。
- 佐藥:
- 砂仁: 化濕醒脾,行氣溫中,與藿香、厚朴相配,增強化濕行氣之功。
- 杏仁: 宣降肺氣,止咳平喘,兼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濕邪排出。
- 赤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引濕熱從小便而出。
- 使藥: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 生薑、大棗: 調和營衛,和胃止嘔。
三、方劑應用及加減:
六和湯主要用於治療夏月感受暑濕,兼挾內傷所致的霍亂吐瀉、寒熱交作、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等症,亦可治療暑濕痢疾、中酒煩渴畏食等。
加減變化:
- 暑邪偏盛: 重用香薷,或加黃連清熱解暑,如黃連香薷飲。
- 寒邪偏盛: 加紫蘇解表散寒,或加乾薑、肉桂溫中散寒。
- 濕邪偏盛: 重用藿香、厚朴、茯苓,或加蒼朮、澤瀉等燥濕利水之品。
- 食積明顯: 加神麴、山楂、麥芽等消食導滯之品。
- 氣虛明顯: 重用人參,或加黃耆益氣固表。
- 表證明顯,惡寒無汗: 去人參、白朮,加羌活、紫蘇等辛溫解表之品,如消暑十全散。
- 內傷生冷: 加乾薑、肉桂溫中散寒。
四、歷代醫家對六和湯的認識及爭議:
六和湯作為治療暑濕證的經典方劑,歷代醫家對其應用和加減變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但也存在一些爭議。
1. 肯定六和湯的療效,並對其加減變化進行闡釋: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首次記載了六和湯,並詳細描述了其主治症狀。
- 《仁齋直指方論》: 強調六和湯“治暑證,身熱,嘔,不甚渴”。
- 《世醫得效方》: 詳細列舉了六和湯的不同加減應用,如加車前子、黃連治小便赤濁,加茵陳、車前草、苦竹葉、山梔子治暑月潮熱等。
- 《醫方考》: 詳細分析了六和湯的配伍機理,指出“六和者,和六腑也”。
- 《醫方集解》: 認為“六和者,和六氣也”,並強調了其調和脾胃,抵禦外邪的作用。
- 《成方切用》: 繼承了《醫方集解》的觀點,並強調六和湯“皆所以和之也”。
- 《類證治裁》: 肯定了六和湯在治療暑濕證中的作用,並提出了根據不同兼證進行加減的原則。
2. 對六和湯的組成和應用提出質疑和改進:
- 費伯雄在《醫方論》中: 指出“扁豆一味,古方多用之,以其有清暑利濕、健脾之功也。予以為扁豆之性最劣,減去扁豆、人參二味更妙。” 他認為扁豆藥性不佳,人參在暑濕證中可能助濕,建議去除。
- 俞根初在《重訂通俗傷寒論》中: 指出六和湯中的人參、白朮、厚朴等藥,在暑濕初起時應慎用,以免滯邪。
- 王士雄在《溫熱經緯》中: 指出“十味香薷飲用藥亦太雜”,並提出“若無惡寒頭痛之表證,即無取香薷之辛香走竄矣。無腹痛吐利之裡證,亦無取厚朴、扁豆之疏滯和中矣。” 他認為應根據具體病情,靈活運用,不可拘泥於原方。
3. 強調六和湯應辨證使用,不可濫用:
- 《醫方論》 中提出:“病有專在何經者,必須對症立方,不得用此通共之劑,反傷無病之處也。” 強調六和湯雖為通劑,但仍需辨證使用。
- 《醫學入門》 指出:“暑月霍亂吐瀉,黃連香薷湯,井中浸冷服。霍亂脈多伏或絕,大法理中湯好。陽不升陰不降,乘隔而成霍亂,切不可與米湯飲,即致死。夏月多食瓜果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以六和湯倍藿香煎服。揮霍撩亂而不得吐瀉,名乾霍亂。” 指出霍亂吐瀉有寒熱之分,需要辨證施治。
五、總結:
六和湯作為一首經典方劑,其調和脾胃、祛暑化濕的功效得到了廣泛認可。然而,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六和湯雖好,卻非萬能之方,臨床應用時,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別寒熱虛實,靈活加減,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總之,六和湯是中醫治療暑濕證的有效方劑,但其應用需要建立在正確的辨證基礎上。 臨床醫師應深入理解其方義,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才能充分發揮其療效,避免誤治。同時,對古方應持批判繼承的態度,不斷探索和完善,使之更好地服務於臨床。
傳統服藥法
黨參(米炒,去蘆)1錢,半夏(制)1錢,砂仁(杵)1錢,扁豆(炒,杵)2錢,藿香2錢,赤茯苓2錢,木瓜2錢,炙草1錢。
加生薑3片,紅棗1個,水煎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和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人參1錢,知母1錢,草果1錢,貝母1錢,烏梅1錢,白芷1錢,檳榔1錢,柴胡1錢(用酒拌),常山2錢。 主治:瘧疾。
六和湯, 出處:《胎産秘書》卷上。 組成:藿香5分,砂仁5分,陳皮4分,茯苓4分,人參1錢,木瓜1錢,扁豆2錢,杏仁10粒,生甘草4分,夏曲6分。 主治:妊娠霍亂吐瀉,心躁腹痛。
六和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黨參(米炒,去蘆)1錢,半夏(制)1錢,砂仁(杵)1錢,扁豆(炒,杵)2錢,藿香2錢,赤茯苓2錢,木瓜2錢,炙草1錢。 主治:夏秋暑濕傷脾,或飲冷乘風,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霍亂。
六和湯,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 組成: 六和湯(《傳信適用方》卷四。)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組成:生薑1斤(切片,曬乾),草果半斤(去殼并白皮),甘草4兩(炒),縮砂4兩,胡椒半兩,蓽茇半兩。主治:去暑毒疫氣。 。 主治:去暑毒疫氣。
六和湯, 出處:《醫方考》卷一。 組成:砂仁1兩,半夏1兩,杏仁1兩,人參1兩,甘草1兩,白朮2兩,藿香2兩,木瓜2兩,厚朴2兩,扁豆2兩,赤茯苓2兩。 主治:夏月病人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倦怠嗜卧;伏暑煩悶,小便赤澀,或利或渴;中酒;胎産。
六和湯, 出處:《局方》卷二(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縮砂仁1兩,半夏(湯泡7次)1兩,杏仁(去皮尖)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赤茯苓(去皮)2兩,藿香葉(拂去塵)2兩,白扁豆(薑汁略炒)2兩,木瓜2兩,香薷4兩,厚朴(薑汁制)4兩。 主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卧倦怠,小便赤澀,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傷食噫酸臭氣,或因暑熱,渴飲冷水冷物,致心腹疼痛,或冒暑背寒自汗,四肢厥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