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上逆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中醫認為,胃的氣以「降」為常態,如果上逆就出現「胃氣上逆證」。清代明名醫葉天士提到:「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 宋代醫家朱肱也說:「足陽明之氣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
胃氣上逆常常因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讓食物在腹中累積過多(食傷),脾胃虛弱導致胃氣通降失常而成。
「嘔吐」與「噁心」是「胃氣上逆證」最主要常見的症狀,經常伴隨胃酸逆流,因胃氣上逆而多痰,出現痰氣上逆的現象。
「胃氣上逆證」的主要症狀是:噁心嘔吐、食慾不佳、胃脘部脹痛、胃酸逆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穀不化、噯氣、呃逆、乾嘔、嘔吐清水、脈弦滑,舌苔薄白,或白膩。
由於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肺胃之氣同主降,兩臟在功能上互相促進,在病變時互相影響,所以肺臟異常時也會造成胃氣上逆。現胸悶、胃腸脹氣,肋間疼痛、咳嗽氣喘…等等症狀。
胃氣上逆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呃逆」、「噯氣」、「嘔吐」、「反胃」等疾病中,常見於各種疾病的症狀中。
胃氣上逆證常常與其他證候一起出現,例如「胃失和降證」、「肝胃不和」、「肝氣犯胃」、「肝氣橫逆證」、「衝氣上逆證」、「痰飲內阻」、「脾胃虛寒」。所以可以改善的中藥方劑非常豐富。
「胃氣上逆證」比「胃失和降證」的病情嚴重,出現胃失和降證時,胃脘脹滿疼痛、食慾不佳、大便不順暢。此證失治或誤治後病情加重,導致胃氣上逆證,出現噁心嘔吐、呃逆、反胃…等等。
「肝氣橫逆證」主要因為肝氣鬱結,情緒造成造成橫逆犯胃。肝氣犯胃,可使胃失和降,出現肋間疼痛、口苦、噯氣、沒有食慾…等等。胃氣上逆證雖然有噯氣、胃脘脹滿,較不會出現肋間疼痛、口苦。
有一個特殊狀況稱之為「奔豚氣」,這是由於肝腎因為七情內傷,氣結或寒水之氣循衝脈上逆,嘔吐是伴發症狀。而胃氣上逆證以嘔吐為主症,二者有些差異。
你上面描述如果覺得很抽象,其實可以運用經絡檢測在平常實際觀察。
從經絡理解胃氣上逆

造成胃氣上逆的7種主要原因
胃氣上逆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胃氣上逆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胃氣上逆的相關證型
改善胃氣上逆的常用方劑
改善胃氣上逆的常用穴道
胃氣上逆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要理解「胃氣上逆」證,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個惡心、嘔吐、反胃的人,直接去觀察他身體的經絡現象最簡單。而事實上要複製這種現象是很容易的,每個人都可以親身實驗。
2023年4月15日早上,有一位會員就回報,由於他昨天晚上內心有很多煩惱,一直在思考事情導致沒有睡好,一早起床之後總覺得胃怪怪的,一直覺得噁心想要吐,一直乾嘔,同時也不想吃早餐。
之後他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出現下面這張圖。果然「胃經」能量衝的很高。他在之前幾天也曾經測過經絡,也沒看到這麼強的胃經能量,他認為這應該就是造成他噁心嘔吐的主要原因,當然肝經實證,脾經虛證應該也是主要原因。

事實上,台灣地區從4月開始天氣就逐漸開始炎熱,從胃經的圓運動現象(開啟頁面),就可以清楚看出在每年4月胃經的能量就開始提升,所以每年從4月開始之後就比較容易出現脾胃的障礙問題。
以肝經、胃經異常(實證、虛證)為主的經絡型態,都有可能出現胃氣上逆證。
胃氣上逆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臨證指南醫案‧脾胃》:「胃陽受傷,腑病以通為補,與守中必致壅逆。」
-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瀝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
- 《醫碥》:「胃喘一證,胃絡不和,氣逆作喘。然所以致逆者,非火則食與痰耳。」
- 《景岳全書·嘔吐門》:「實證因邪氣犯胃,濁氣上逆所致……,虛證乃胃陽不振,或胃陰不足,失其和降而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不化者,胃虛也」
- 《聖濟總錄..嘔吐門》說:「食久反出,是無火也」
- 葉天士:「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