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1.中脘穴。中,指本穴相對於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中間也。脘,空腔也,這裡指的是胃部、胃腑。古人認為本穴位於胃部的中間,所以稱為「中脘」。。該穴名意指任有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繼續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碗通脘。
2.上紀。上,上部也。紀,綱紀之意。上紀名意指本穴對胸腹體表的氣血有抓總提綱的作用。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為先聚集後下行,本穴如有對胸腹體表氣血抓總提綱的作用,故名上紀。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氣血直接作用於胃腑。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性溫,與胃經氣血同性,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故名胃脘。胃管名意與胃脘同,管通脘。
4.大倉。大,與小相對,大也。倉,倉庫也。大倉名意指本穴為地部經水匯聚的大倉庫。理同中脘名解。太倉名意與大倉同。
5.三管。三,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三經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它不光來自於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還有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水液,故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解剖位置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針刺方法
直刺0.5~1.2寸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71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56種。
腫瘤
- 胰臟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 神經衰弱症
- 睡眠障礙
神經系統疾病
- 嗜眠症(嗜睡症)
- 癲癇
- 睡眠障礙
循環系統疾病
- 原發性高血壓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消化系統疾病
- 大便秘結
- 消化不良
- 腹中有鳴叫聲
- 大腸激擾綜合症
- 胃下垂
- 胃潰瘍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胰臟炎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 蕁麻疹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腰痛
- 背痛
- 僵直性脊椎炎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全身性水腫
- 肚臍周圍痛
- 上腹部痛(胃脘痛)
- 氣喘
- 打鼾
- 嗜眠症(嗜睡症)
- 身體消瘦
- 腹瀉
- 噯氣
- 打嗝呃逆
- 胃腸氣脹胃脘不適
- 感到噁心反胃
- 黃疸
- 腹痛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大便溏(稀薄)
- 身體消瘦
- 乾嘔
- 大便次數頻繁
- 腹中有鳴叫聲
- 大便膿血
- 多痰
- 夜間遺尿
- 上腹部痛(胃脘痛)
- 腹中感到寒冷
- 上吐下瀉
- 月經腹痛
- 打嗝呃逆
- 腰痛
- 打鼾
- 食慾不佳
- 背部下部位痛
- 眼睛乾澀疲勞疼痛
- 肚臍周圍痛
相關標籤
穴道配伍
艾灸刮痧
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