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

REN12

英文名稱Zhongwan

位置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或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處

所屬經絡任脈

別名上紀,胃脘,大倉,太倉,胃管,胃腕,三管,中管,中碗,胃募

五俞穴胃募穴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3-08-27

穴名介紹


中脘穴。中,指本穴相對於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中間也。脘,空腔也,這裡指的是胃部、胃腑。古人認為本穴位於胃部的中間,所以稱為「中脘」。該穴名意指任有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繼續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碗通脘。本穴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解剖位置


  • 關於任脈上的中脘穴位置:
  • 位於腹部的腹白線上,深入身體後方即是胃的幽門部分;
  • 此處有腹壁上的動脈和靜脈通過;
  • 分佈著來自第七、八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內側分支。

針刺方法


直刺0.5~1.2寸

穴道介紹


中脘穴功效和胃健牌,通降腑氣,主治胃痛,腹痛、腹脹,呃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祕,便血、肋下堅痛,喘息不汁,失眠,臟躁,癲癇,屍厥: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穴道配伍


1. 調理脾胃相關疾病:

  • 中脘配足三里、天樞: 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天樞為大腸經募穴,主導腸胃氣機。此配伍強強聯合,全面調理脾胃,適用於胃痛、胃下垂、急性腸梗阻、痢疾等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所致的疾病。 原理是通過補益脾胃之氣,疏通腸胃之氣機,來達到治療目的。
  • 中脘配梁丘、下巨虛: 梁丘為胃經穴,下巨虛為足陽明胃經經穴,此配伍主要針對胃腸功能紊亂,如急性胃腸炎,通過調理胃經,恢復胃腸的正常運作。
  • 中脘配肝俞、太沖、三陰交、公孫: 此配伍針對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肝俞疏理肝氣,太沖瀉肝火,三陰交、公孫調補脾腎,整體調理肝脾腎三臟的平衡,從而緩解胃部炎症。原理在於肝氣犯胃,脾胃虛弱是潰瘍的主要病機,此配伍標本兼治。

2. 調理其他系統疾病:

  • 中脘配百會、神門: 百會為督脈之會,神門為心經原穴,此配伍針對失眠、臟躁,通過寧心安神,調理心脾,從而改善睡眠質量。原理是心脾兩虛,心神不安是失眠、臟躁的病機。
  • 中脘配膻中、天突、豐隆: 膻中為任脈、足太陰脾經交會穴,天突為任脈穴,豐隆為足陽明胃經穴,此配伍治療哮喘,主要通過疏通胸中氣機,宣肺降氣,化痰止咳。
  • 中脘配陽池、胞門、子戶: 陽池為小腸經原穴,胞門、子戶為任脈穴,此配伍用於治療腰痛、痛經、月經不調,主要調節氣血運行,溫通經絡。原理為氣血不通,導致經絡阻滯,此配伍疏通經絡,調節氣血。
  • 中脘配上脘、梁門: 此配伍針對膽道蛔蟲症,通過電針刺激,作用於上腹部,理氣止痛,驅除蟲積。

3. 其他配伍:

  • 中脘配氣海: 氣海為任脈穴,此配伍有益氣攝血功效,常與其他穴位配伍,增強治療效果。

總之,中脘穴配伍應用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實際應用需結合臨牀經驗。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腫瘤

  • 胰臟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 嗜眠症(嗜睡症)
  • 男性勃起障礙
  • 神經衰弱症
  • 睡眠障礙

神經系統疾病

  • 癲癇
  • 嗜眠症(嗜睡症)
  • 睡眠障礙
  • 頭痛

耳與乳突疾病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痔瘡
  • 原發性高血壓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消化系統疾病

  • 胰臟炎
  • 大便秘結
  • 消化不良
  • 腹中有鳴叫聲
  • 胃潰瘍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胃下垂
  • 胃酸食道逆流
  • 大腸激擾綜合症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 蕁麻疹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僵直性脊椎炎
  • 背痛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 月經腹痛
  • 子宮下垂

艾灸刮痧


艾灸中脘穴方法

準備:

  • 艾條:選擇品質優良、無雜質的艾條。
  • 艾灸盒:可選用溫灸盒或其他適合的工具。
  • 藥棉:用於清潔針灸部位。
  • 酒精:用於消毒針灸部位。

步驟:

  1. 消毒: 使用酒精棉球清潔中脘穴周圍皮膚。
  2. 點燃艾條: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並讓其燃燒一段時間,使其產生穩定的熱量。
  3. 艾灸:
    • 將燃燒的艾條靠近中脘穴,保持約1-2寸的距離,進行溫灸。
    • 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果出現過熱或不適,要及時調整艾條與穴位的距離。
    • 艾灸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可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
  4. 結束: 艾灸結束後,用藥棉擦拭穴位周圍的灰燼。

遠紅外線加熱中脘穴方法

準備:

  • 遠紅外線神燈:選擇功率適中的遠紅外線神燈。
  • 毛巾:用於覆蓋神燈,避免過度灼傷。

步驟:

  1. 清潔: 使用溫水清潔中脘穴周圍皮膚。
  2. 加熱:
    • 將神燈靠近中脘穴,保持約10-15釐米的距離,進行加熱。
    • 使用毛巾覆蓋神燈,避免過度灼傷皮膚。
    • 加熱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可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
  3. 結束: 加熱結束後,用溫水清潔皮膚,並觀察皮膚的反應。

注意事項: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期間,要時刻注意患者的反應,如有不適應症狀,應立即停止操作。
  • 患有皮膚病、孕婦、經期女性等特殊人羣,應避免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後,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具體操作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按摩推拿


按摩中脘穴方法:

1. 準備姿勢:

  • 患者取仰臥位,雙腿自然伸直,放鬆全身。

2. 定位穴位:

  • 找到肚臍的位置。
  • 從肚臍向上四指寬的距離,即為中脘穴的位置。

3. 按摩手法:

  • 指壓法: 用食指或拇指指腹垂直按壓中脘穴,力度適中,以感到酸脹感為宜。
  • 揉按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以順時針方向旋轉揉按中脘穴,力度適中,每次揉按3-5分鐘。
  • 推拿法: 用掌根或手指,由中脘穴向兩側推拿,每次推拿3-5分鐘。

4. 按摩時間:

  • 每天按摩2-3次,每次5-10分鐘。

5. 注意事項:

  • 按摩中脘穴時,應避免過度用力,以免造成損傷。
  • 女性在經期和孕期應避免按摩中脘穴。
  • 患有胃潰瘍、胃出血等疾病的人,應謹慎按摩中脘穴,最好諮詢醫生。
  • 按摩後若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按摩,並諮詢醫生。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