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既濟丹

至聖既濟丹

ZHI SHENG JI JI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7%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胃經 8%
膀胱經 8%
腎經 7%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至聖既濟丹」方劑中包含硫磺,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 祛風濕,殺蟲止癢: 硫磺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殺蟲止癢之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疥瘡等病症,而硫磺的藥性恰好能針對這些病症的病因。

二、 配伍增效: 硫磺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地黃、熟地等配合,可增強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硫磺與地黃搭配,可增強祛風濕、止癢的效果,同時亦能減緩硫磺的燥性,避免過度傷陰。

至聖既濟丹中包含白礬,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收斂止瀉之效。方中若有濕邪困阻,或皮膚瘙癢,則白礬可助於祛濕止癢,改善症狀。

二、 收斂固澀: 白礬可收斂固澀,止血止瀉。方中若有內出血或腸道疾病導致腹瀉,則白礬可起到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作用。

總之,白礬在至聖既濟丹中,主要發揮燥濕止癢、收斂固澀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至聖既濟丹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若出現痰濕阻肺、氣逆上衝等症狀,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濕,緩解氣逆,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和胃降逆:半夏同時具備和胃降逆的作用,可緩解脾胃氣機不和、嘔吐反胃等症狀。方中若出現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半夏可調和脾胃,降逆止嘔,幫助消化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至聖既濟丹]主治「小兒陰盛陽虧,臟腑虛寒,洩瀉不止」。此證屬中醫「虛寒泄瀉」範疇,病機為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導致脾胃運化失職,水穀不化而瀉下清冷。小兒臟腑嬌嫩,陽氣未充,若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易致陰寒獨盛,故見泄瀉纏綿難愈。方名「既濟」暗喻調和陰陽,使水火相濟,以復臟腑功能平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熟硫黃(1錢)

    • 性味大熱,歸腎、脾經,為溫陽祛寒要藥。
    • 功能補命門真火,溫煦脾胃而散寒,針對「陰盛陽虧」之根本,助陽化氣以止瀉。
  2. 白礬(枯,2錢)

    • 煆後(枯礬)性收澀,善斂腸止瀉。
    • 其燥濕之性可固攝水液,防止津脫,治標以應急,與硫黃共為「溫澀並用」之策。
  3. 半夏末(薑汁製,2錢)

    • 薑製後減毒性、增溫性,功擅燥濕降逆、和胃止嘔。
    • 針對寒濕內停、胃氣上逆之兼症,助脾胃升降復常。

配伍邏輯:

  • 溫陽+固澀+燥濕:硫黃溫補下焦真火,白礬收斂大腸滑脫,半夏燥濕和胃,三藥協力標本兼治。
  • 陰陽既濟:硫黃助陽以化陰寒,白礬斂陰以防陽脫,符合「既濟」之名,意在恢復陰陽平衡。
  • 劑型設計:雪膏(可能為寒性賦形劑)為丸,或為緩和硫黃燥烈之性,避免過熱傷陰。

推論功效機制:
本方通過溫補腎陽、固澀腸道、燥濕健脾三層作用,改善虛寒性泄瀉。硫黃直補命門之火以暖脾土,白礬急止滑瀉防氣隨津脫,半夏調理中焦氣機,共奏「溫臟腑、固下元、止泄瀉」之效。適用於形寒肢冷、瀉下清稀、舌淡苔白之陰寒證,體現中醫「寒者熱之」「滑者澀之」的治則。

傳統服藥法


熟硫黃1錢,白礬(枯)2錢,半夏末2錢(薑汁浸半日,乾秤)。
上為末,雪膏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0-50丸,溫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
  2. 本方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因此不宜在脾胃虛弱、津液不足者服用。
  3.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不宜在陰虛火旺者服用。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至聖既濟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熟硫黃1錢,白礬(枯)2錢,半夏末2錢(薑汁浸半日,乾秤)。 主治:小兒陰盛陽虧,臟腑虛寒,泄瀉不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