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傳薪集

《外科傳薪集》,一部由清代醫家馬培之所著的醫學著作,如其書名「傳薪」所示,承載著作者珍貴的臨床經驗與驗方,旨在將之傳承後世。這部書雖然僅有一卷,內容編排樸實無華,未進行系統的分類,但其收錄的兩百餘首方劑,卻是馬培之醫生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驗證有效的集結,尤其以外科方劑為大宗,兼及內科、婦科、兒科等範疇,展現了清代醫家融會貫通、不拘一格的臨床智慧。

書中開篇的序言,由無錫周鎮小農(伯華)所識,不僅交代了他得書的因緣(從馬培之先生的侄子星伯君處輾轉借錄),更以自身親歷之事,有力地佐證了本書方劑的實用價值與卓著療效。周小農的母親背部患上嚴重的「搭手」(一種深部癰疽),病勢危重,「重如負數千錢」形容其沉重與痛苦,因家境困難未能延請專科醫師。在絕望之際,他憑藉從《傳薪集》中檢得的方藥,自行處理,從外敷出毒到收口痊癒,竟然化險為夷,使重症得以減輕並最終獲癒。這則序言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當時普通百姓面臨醫療困境時,一本實用方書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也為《外科傳薪集》作為「傳薪」之作的意義,寫下了最生動的註腳。它不僅是理論的載體,更是救急活人的工具。

本書雖然不分類編排,使得查閱上或許不如現代醫書便利,但每一首方劑之後,皆有簡要的說明,提示其主治病證。這種編寫方式,更像是作者隨手記錄其慣用有效的方劑,以便日後檢閱或傳授門人。書中所載方劑,許多是針對臨床常見或棘手的病證而設。例如,外科領域的跌打損傷、骨折、脫肛、各種癰腫瘡毒等,書中皆提供了相應的方劑。雖然具體方劑名稱如「接骨散」在描述中重複出現,但這恰恰說明這類治療外傷骨折的方劑是外科臨床的關鍵。

深入檢視書中提供的部分方劑內容,更能體會其特色。許多方劑組方精煉,用藥思路明確。例如,治療外傷腫痛瘀血的「接骨散」組方(儘管提供的組方可能因複製有誤而重複部分藥味),常見的當歸、川芎、紅花、桃仁等用於活血化瘀,乳香、沒藥用於消腫止痛,黃芪用於益氣托毒,白芷、木香行氣止痛,冰片開竅止痛,川牛膝引藥下行,共同發揮其效。這顯示了中醫治療外傷的經典思路,即通過藥物促進氣血運行、化解瘀滯、減輕炎症反應。

書中收錄的丸劑類型方劑尤為引人注目,它們通常用於治療較為複雜或涉及全身病機的病證。如「冰梅丸」治咽喉風痰緊閉,用大青梅、西瓜霜、硼砂、青黛、象貝等,皆為清熱、化痰、利咽之品,並加入梅片、薄荷以開竅散鬱,雄黃、殭蠶以解毒祛痰散結,顯示了急症處理的思路。「陽和丸」則與傳統名方陽和湯同名,可能用於陰疽、寒濕凝滯等症,配方中的桂心、麻黃、炮薑炭(新增白芥子、鹿角霜),是典型的溫陽散寒、化痰通絡之組合。「西黃丸」用於乳癰、瘰癧、肺癰等膿瘍,其組方中的乳香、沒藥活血止痛,麝香、西牛黃(若為犀牛黃則更為珍貴)開竅解毒、清熱涼血,雄黃解毒散結,是治療化膿性病灶的強力藥物。「琥珀蠟丸」用於癰疽發背,強調在未膿之際預防毒氣內攻,其中的明礬、雄黃、琥珀、硃砂均有解毒、鎮心、活血之效,黃蠟、蜂蜜則有護膜、生肌之功,體現了外科治療中「護心」「護膜」的重要原則。

更為強力的內服方如「金龍丸」,用於治療疔腫、跌打損傷、瘰癧等多種外科疑難雜症。其主要成分番木鱉(經特殊炮製)和甲片(穿山甲片)均是攻堅破瘀、消腫散結的猛藥,具有較強的毒性。書中對此方的劑量、服用方法、引經藥的使用,乃至服用後的可能反應(周身麻木、發抖)及處理,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並根據不同部位、年齡、體質給出具體的加減指導。這種對劇藥應用的謹慎與細緻,體現了馬培之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對藥物毒性的深刻認識,也突顯了本書的「驗方」特質——不僅知道用什麼藥,更知道如何用以及用後可能發生的情況。這類詳細的說明,在方書中是極其寶貴的。

除了內服丸散,書中也收錄了外敷之方。例如「回陽散」用於陰瘡、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的癰疽,以及寒濕痹痛、腳氣等,使用煨姜、肉桂、南星、草烏、白芷等辛溫走竄、祛風散寒濕、消腫止痛之品,熱酒調敷,強調其溫陽散寒、活血通絡之效,特別適用於虛寒或寒濕凝結的外證。「拔疔散」和「黑虎散」用於治療疔瘡和無名腫毒,組方中含有月石(硝石類)、雄黃、麝香、冰片、蜈蚣、全蠍、穿山甲、蜘蛛、蟾酥、硇砂等大量有毒或活血攻毒、開竅通絡的動物類及礦物類藥材,體現了中醫外科以毒攻毒、開竅排膿的治療特色,往往能迅速消腫止痛或促使病灶潰破出毒。這些方劑的組方大膽而精準,非經驗豐富的醫家不敢輕易使用。

「金黃散」則是一首廣泛用於各種紅腫瘡瘍、跌打損傷、濕疹、火丹等外證的外敷通用方。其組方中如天花粉、黃柏、大黃、薑黃、白芷、蒼朮、天南星等,多是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燥濕止痛之品。更為實用的是,書中詳細說明了此方根據病證和天時的不同,應使用不同的介質(如茶湯、蜜水、蔥湯、蔥酒、板藍根葉汁、麻油等)來調敷,體現了中醫「因時因地制宜」「辨證施治」的靈活性和對藥物外用時輔料選擇的重視。這種詳盡的應用指導,大大提升了方劑的實用性。

總體而言,《外科傳薪集》是一本極具臨床價值的方書。它沒有宏大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嚴謹的分類框架,卻以其樸實無華的方式,忠實地記錄了馬培之醫生畢生的外科臨床精華。書中所載方劑,無論內服外用,皆是經過實踐檢驗的「驗方」,用藥精煉,療效顯著。雖然有些方劑使用了當代醫學視為劇毒的藥物,反映了當時的醫學水平和用藥習慣,但其對這些藥物的炮製、劑量控制、應用指引甚至不良反應的預判,都體現了醫家對藥性的深刻理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對於後世醫者而言,《外科傳薪集》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應用的外科方劑,更在於其所傳達的臨床思維:注重實效,敢於用藥,同時又謹慎細緻。書中對某些複雜方劑如「金龍丸」的詳盡說明,尤其具有借鑒意義,提醒醫者在使用 potent 藥物時必須考慮周全。雖然本書的編排方式對初學者可能不夠友好,需要結合其他醫學典籍來理解方劑的理論基礎,但對於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者來說,這是一部可以從中獲得啟發、豐富臨床武器庫的寶貴資源。它是一代名醫馬培之「外科傳薪」的具體體現,讓他的臨床智慧得以跨越時空,繼續澤被後人。其珍本醫書集成版本和後來的鉛印本,都確保了這份寶貴的醫學遺產得以流傳。


冰梅丸

陽和丸 (1)

西黃丸

琥珀蠟丸

三黃丸 (1)

通聖丸

蛇咬解毒丸

金龍丸

五龍丸

自制霹靂丸

琥珀射星丸

回陽散

拔疔散

黑虎散

金黃散

麝香散

雄麝散

二味拔毒散

四虎散

鐵箍散 (1)

推車散

移毒消腫散

追瘡散

勝金散

螵蛸散

退管散

平瘡散

截瘡散

枯礬散

吹喉散

柳青散

金烏散

天瘡散

吹耳散

平安散 (1)

代刀散

硇砂散

五龍散

聖金散

中白散

清陽散

清涎散

清涼散 (1)

涼血散

生肌散

清陽柳華散

牛黃冰連散

丁桂散

姜芷散

清涼膏 (1)

陽和解凝膏

背疽夾青

化腐丹

九一丹

赤靈丹

三黃丹

金素丹

黑龍丹

蛭蟾丹

蟾酥散

補脬丹

八寶丹 (1)

四寶丹

黑虎丹

八將丹

十寶丹

消疳丹

三星丹

文星丹

輒馬丹

斂疳丹

金丹

金不換

大金丹

家寶丹

五寶丹 (1)

九轉丹

去解丹

去腐丹

海浮散

二仙丹

青敷藥

黃敷藥

黑敷藥

東坡方

秘藥加料

小兒頭瘡

定心化痰丸

青黛散

參末散

定痛丸

又方 (1)

馬氏八將散

秘製白龍丹

止嗽散 (1)

解毒散

和中丸

收痔散

蛇咬洗方

牙痛散

移花散

燥濕丹

定痛丹

截瘧丹

白靈丹

止血丹

太乙丹

截瘧丸

治目多眵淚藥

治螳螂子方

仿西洋眼藥

傷丸

哮喘神效丸

五癇丸

五香丸

王九峰治吐血丸

兌金丸

哮喘丸

蟾酥丸

醒消丸

貴金丸

平安丸

琥珀多寐丸

胡連追毒丸

胡連閉管丸

七香丸

保童肥兒丸

祛風換肌丸

神效種子丸

蠟礬丸

青龍丸

雀斑丸

龜背丸

通音丸

消管丸

鯉鱗丸

蜜犀丸

仙桃丸

治老人不寐丸

致和丸

戒菸丸

痧丸

衛生丸

胃靈丹

白眼藥

水眼藥

眼藥

桃花散

吹藥 (1)

吹藥 (2)

解毒丹

翠雲散

珍珠散

梅花丹

虛痰方

化毒丹

枬藥

眼癬用

蛇床子散

提泡藥

紅膏藥 (1)

黑瘡藥

白瘡藥

臁瘡膏

黃連膏

夾紙膏

烏金膏

玉仁膏

北庭丹

蛇咬解毒丹

又洗方

人參胎產金丹

秘藥餅

神燈照

專治頭項瘰癧痰核馬刀失榮等症方

一掃光

紅銅片

貼散膏方

爛喉痧方

五效丸

頭耳諸瘡方

瘌痢頭瘡方

小兒頭瘡方

狼毒膏

治囊漏

專治腎囊風

敷藥方

藥絲線

耳出臭膿

耳中膿水不幹方

專治頸項怪症丸

摻舌黑虎散(泰梅初秘方)

癬藥

活絡丹

林文忠公戒菸靈丹

長肉商紅膏

生地膏

百部膏

厲瘋膏

消瘤散

英夷戒菸丸

法制半夏

小蟾酥丸

藥兜肚方

許恆君傳用法(附) (1)

許恆君傳用法(附) (2)

許恆君傳用法(附) (3)

許恆君傳用法(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