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乳香膏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乳香膏多用於傷口、潰瘍、濕疹等外傷或皮膚病,白礬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幫助傷口快速癒合,減輕疼痛和出血。
- 燥濕殺菌: 白礬性燥,能燥濕殺菌。對於濕疹、瘡瘍等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白礬可以起到乾燥、殺菌的作用,減輕炎症反應,促進病患癒合。
總體而言,白礬在乳香膏中的加入,可以起到收斂止血、燥濕殺菌的作用,促進傷口或皮膚病的癒合。
「乳香膏」中加入「乳香」的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膏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乳香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 消炎止痛: 乳香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乳香膏的抗炎作用有助於治療各種炎症,例如關節炎、皮膚炎等,緩解疼痛和炎症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乳香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蚛牙痛」,即蛀牙引起的牙痛,或泛指牙齦腫痛、齲齒疼痛等症狀。古代以局部外貼膏藥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利用藥物辛散止痛、活血消炎的特性緩解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 乳香(5錢):
- 性味辛、苦、溫,入心、肝、脾經。
- 傳統功效:活血行氣、消腫生肌、止痛。其揮發成分能穿透局部組織,抑制炎症反應。
- 沒藥(5錢):
- 性味苦、平,入肝經。
- 傳統功效:散瘀定痛、消腫防腐。與乳香相須為用,增強活血止痛之效。
- 酒、醋調製:
- 酒:辛熱通行,助藥力滲透,加強活血散瘀作用。
- 醋:酸收軟堅,可消腫殺蟲(古人認為蛀牙與「蟲蝕」有關),同時緩解酒之峻性。
- 乳香(5錢):
配伍邏輯
- 乳香與沒藥為經典藥對,合稱「海浮散」,均為樹脂類藥物,具黏附性,可長時間作用於患處。
- 酒醋熬膏後布攤外貼,形成局部高濃度藥效,直接作用於牙齦或面頰疼痛部位,避免口服對腸胃的刺激。
可能作用機理
- 消炎鎮痛:乳香、沒藥中的揮發油(如乳香酸、沒藥酸)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疼痛與腫脹。
- 抗菌防腐:樹脂成分對口腔細菌(如齲齒相關鏈球菌)可能具抑制作用,符合古人「殺蟲止蚛」的認知。
- 改善循環:活血藥性促進患處微循環,加速代謝廢物排除,緩解牙周充血。
三、治療特點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將內服活血藥轉化為外用法,針對牙痛「局部瘀熱」的病機,通過辛散溫通、腐蝕殺蟲(醋的作用)達到止痛效果。簡單配伍結合酒醋引經,展現古代外治方的實用性。
傳統服藥法
乳吞5錢,沒藥5錢。
上為細末,酒、醋各1杯,熬膏。
布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乳香膏, 出處:《百一》卷八。 組成:光明白礬(枯過)、滴乳香各等分。 主治:蚛牙痛。
乳香膏, 出處:《急救仙方》卷四。 組成:吳茱萸、白及、白蘞、黃連、黃柏、當歸各等分。 主治:痔瘡。
乳香膏, 出處:《鬼遺·附錄》。 組成:乳香1兩,青薄荷葉4兩。 主治:令內毒散,減疼免引。主治:發背,初覺小,後5-7日赤熱腫高。
乳香膏,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五。 組成:吳茱萸2錢,白及2錢,白蘞2錢,黃連2錢,黃柏2錢,當歸2錢,黃丹2錢,乳香1錢,輕粉3分,冰片少許,香油4兩。 主治:生肌長肉,止痛。主治:痔漏。
乳香膏,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沒藥1分(細研),通明乳香1分(水浸,乳鉢細研),真麝香半錢(别研),膩粉1分,黃蠟2錢,蓖麻子1兩。 主治:收瘡根,聚膿止痛。主治:諸惡瘡,丹腫。癰疽。
乳香膏, 出處:《得效》卷十八。 組成:乳香7錢,沒藥7錢,白芷5錢,當歸5錢,羌活5錢,獨活5錢,川牛膝5錢,川芎5錢,自然銅5錢,石膏5錢,劉寄奴5錢,黑牽牛5錢,黃柏皮5錢,破故紙5錢,白膠香5錢,生地黃5錢,熟地黃5錢,赤芍藥5錢,白芍藥5錢,黃丹5錢,紫金皮5錢,黃蠟1兩。 主治:老金瘡、杖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