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抵聖散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抵聖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2. 行氣止痛: 乳香亦具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抵聖散中加入乳香,可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止痛的效果,減輕患者的痛苦。
抵聖散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
- 燥濕止癢:輕粉亦具燥濕止癢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疾患,如溼疹、皮炎、疥瘡等。
抵聖散乃針對熱毒蘊結之症而設,輕粉作為藥方組成之一,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病症,達到治療效果。
抵聖散中含有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抵聖散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可有效抑制濕邪,減輕瘙癢症狀。
- 收斂止血:白礬亦具收斂止血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滲出。抵聖散中若出現潰瘍、出血等症狀,白礬可起到輔助止血的作用,加速傷口修復。
主治功效
抵聖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及分析
從提供的古籍內容,抵聖散見於多個醫學典籍,其應用廣泛,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1. 瘡瘍、骨疽、冷漏、癬症:
- **《聖濟總錄》**記載抵聖散可治「骨疽瘡,及冷漏久不合者」、「一切癬」、「乾溼癬風癬,不拘年月」。並有“定粉膏”的方劑,用於治療乾溼癬風癬。這些記載表明抵聖散外用有治療皮膚感染、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
- **《外科精義》**中提到“截疳抵聖散”,說明此方亦被用於治療壞疽。
- **《幼幼新書》**中提到“《集驗方》治氣淋,抵聖散”,並指出其組成為赤芍藥和檳榔,並指出“兒小分減服”。
- **《外科精義》**中提到“抵聖散,治耳中膿經年不愈,及驢涎、馬汗攻焮,瘡瘍、骨疽、疳瘻等瘡”,說明此方亦被用於治療耳中化膿、骨疽等症狀。
治療原理: 此類病症多因外感毒邪、氣血瘀滯、濕熱蘊結所致。抵聖散中乳香活血止痛、消炎殺菌;輕粉(硫磺)殺蟲解毒、燥溼化痰;白礬收斂止瀉、祛風除溼。三藥合用,可起到消炎殺菌、燥濕解毒、促進創面癒合的作用。
2. 腸風下血、泄瀉:
- **《聖濟總錄》**記載抵聖散可治「腸風下血」,並有“治腸風。抵聖散方”,其組成為椿根白皮、蒺藜子、枳殼、防風。這些藥物具有收斂止血、行氣止痛、祛風解表的功效,故可用於治療腸風下血。
- **《楊氏家藏方》**中,抵聖散被用來治療“脾胃虛弱,泄瀉不止,腹痛腸鳴,水谷不化,不思飲食”,可見其亦有健脾止瀉的功效。
治療原理: 腸風下血、泄瀉多因脾胃虛弱、濕熱下注、氣血不固所致。抵聖散中部分方劑組成(如椿根白皮、蒺藜子、枳殼、防風等)具有收斂止瀉、行氣止痛、清熱燥濕等功效,能夠改善上述症狀。
3. 淋症:
- **《雞峰普濟方》**記載「抵聖散,治五淋」,並指出其組成為赤芍藥和檳榔。此方能夠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可用於治療各種淋症。
治療原理: 淋症多因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所致。赤芍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檳榔行氣導滯、利水消腫。二藥合用,可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4. 霍亂、宿食不消、心腹疼痛:
- **《聖濟總錄》和《奇效良方》**皆記載抵聖散可治「霍亂宿食不消,心腹㽲痛」。這表明抵聖散具有消食導滯、理氣止痛的功效。
治療原理: 霍亂、宿食不消、心腹疼痛多因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常所致。抵聖散中部分方劑組成(如白朮、良薑、白茯苓、吳茱萸、人參、木香、枳殼、草豆蔻、陳皮、甘草、厚朴等)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理氣止痛等功效,能夠改善上述症狀。
5. 難產、催生:
- **《聖濟總錄》**記載「治難產,催生。抵聖散方」,說明抵聖散具有催產的功效。
治療原理: 難產多因氣血虛弱、氣滯血瘀所致。抵聖散中部分方劑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氣通滯的功效,可能有助於催產。
6. 目疾、耳疾、口齒疾病:
- **《奇效良方》和《聖濟總錄》皆記載抵聖散可治「目偏,風牽疼痛」。《聖濟總錄》**還記載其可用於治療「肝風目睛不正,視物偏斜」、「耳重,滲耳」、「口臭齒疳,脫落漏齦,膿出不止」等症。
治療原理: 這些疾病多因風邪侵襲、氣血瘀滯、肝火上炎、虛火上炎等所致。抵聖散中部分方劑組成具有祛風散邪、活血化瘀、清熱瀉火等功效,可能有助於改善上述症狀。
7. 白虎風疼痛:
- **《聖濟總錄》**記載抵聖散可治「白虎風疼痛。晝靜夜發」、「白虎風。骨髓疼痛。至夜轉甚」、「白虎風疼痛。及走注不定」。
治療原理: 白虎風疼痛多因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瘀滯所致。抵聖散中虎脛骨祛風除濕、活血止痛,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緩解疼痛。
8. 箭頭不出:
- **《聖濟總錄》**記載多個方劑治療箭頭不出,並提到“抵聖散方”,但未列出具體藥物組成。
治療原理: 箭頭不出多因外傷導致,抵聖散可能通過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作用,幫助箭頭排出。
9. 小兒疳症:
- **《幼幼新書》**記載抵聖散可治「小兒食疳,不欲飲食,羸瘦」。
治療原理: 小兒疳症多因脾胃虛弱、蟲積等所致。抵聖散中部分方劑組成具有健脾消積、殺蟲等功效,可能有助於改善症狀。
10. 鼻衄:
- **《幼幼新書》**中提到“張渙,抵聖散,治不以疾病鼻衄不止方”,並指出其組成為盆硝、亂頭髮灰和紅藍花。這些藥物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治療原理: 鼻衄多因血熱妄行所致。抵聖散中部分方劑組成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能夠改善症狀。
11. 產後諸疾:
- **《盤珠集胎產症治》**提到“宜用抵聖散”,說明此方亦被用於治療產後相關疾病。
治療原理: 產後諸疾多因氣血虧虛、脾胃虛弱所致。抵聖散可能通過補益氣血、健脾和胃等作用,幫助產婦恢復。
總結
抵聖散是一個應用廣泛的複方,根據不同的藥物組成,其功效和主治也有所不同。總體而言,抵聖散具有消炎殺菌、燥濕解毒、活血止痛、收斂止瀉、祛風除溼、健脾和胃、清熱利濕、通淋止痛、消食導滯、理氣止痛、催產、祛風散邪、清熱瀉火、止血、補益氣血等多種功效,可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是基於古籍記載的推測,由於部分方劑組成不明確,且缺乏現代藥理學研究,因此其確切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傳統服藥法
烏賊魚骨半兩,馬牙消半兩,定粉半兩,食鹽1分,蕤仁1兩(去赤皮,別研如膏),白龍腦1分。
上為細末。
每以銅箸頭,取如半小豆大,每日3-4次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抵聖散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抵聖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五倍子不拘多少。 主治:小兒腹中虛痛,肛門脫出。
抵聖散,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滴乳香、膩粉、白礬(燒存性)各等分。 主治:骨疽瘡,及冷漏久不合者。
抵聖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蟾1枚(塗酥,炙微黃),蜣螂1分(去翅足,微炒),麥蘖1分(微炒),神曲1分(炒微黃)。 主治:小兒食疳,不欲乳食,羸瘦。
抵聖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五。 組成:多年煮酒瓶頭箸葉(惟福建過夏酒有之,3-5年至10年者爲佳)7個(燒存性),麝香少許。 主治:男子婦人血淋便澀,水道疼痛。
抵聖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九。 組成:栝樓4兩(去皮),何首烏4兩,大山茨菰2兩,甘草節2兩,地榆2兩,沒藥1兩,乳香半兩,麝香1錢(别研)。 主治:發背癰疽,及一切瘡癤腫毒。
抵聖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七。 組成:紅蘭花(6月6日取)1分,蜀葵花(5月5日採)1分,桃花(3月3日採)1分,淩霄花(7月7日採)1分,大麥(7月10日採)1分。 主治:催生。主治:難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