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餅子

白餅子

BAI BING Z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52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大腸經 21%
肺經 12%
脾經 12%
膀胱經 12%
腎經 9%
小腸經 9%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餅子方劑中含有白礬,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在白餅子中,白礬可以幫助止住局部出血,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二、燥濕殺蟲:白礬還具有燥濕殺蟲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防止感染。白餅子中加入白礬,可以有效預防傷口感染,促進傷口快速癒合。

總之,白餅子中加入白礬,主要利用其收斂止血和燥濕殺蟲的功效,達到治療傷口的目的。

白餅子方劑中含有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驅蟲止癢:輕粉性寒,具有較強的殺蟲功效,可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並抑制其生長繁殖。白餅子常用於治療濕疹、疥瘡等皮膚病,輕粉能起到驅蟲止癢、消炎止痛的作用。
  2. 燥濕解毒:輕粉具有燥濕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溼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白餅子方劑中常配合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共同發揮驅蟲、燥溼、解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白餅子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據古籍所載,白餅子主治「小兒秋痢,號曰毒痢,純下白,腹肚痛」,專治小兒於秋季罹患之特殊痢疾,其特徵為 下痢純白膿垢(白痢),伴隨 腹部絞痛,屬「毒痢」範疇。此證多因 暑濕積滯,鬱而化毒,或 飲食不潔,穢濁內蘊,導致腸道氣血壅滯,腐敗成膿。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方劑組成邏輯

白餅子以 攻逐積毒為主,佐以 祛痰化濕,其配伍分為三層:

  1. 瀉下逐毒
    • 巴豆(24個,去皮膜煮乾研細):辛熱大毒,峻下冷積,開通閉塞,直折腸道穢毒。
    • 輕粉(5分):辛寒有毒,內服逐水通便,助巴豆攻瀉腸腑濕熱壅滯。
  2. 化痰燥濕
    • 半夏末(1錢)、南星末(1錢):二者均辛溫燥烈,能化痰濕、散結滯,針對濕濁內蘊成痰之病機。
  3. 清利濕熱
    • 滑石末(1錢):甘淡性寒,清熱利濕,導濕毒從小便出,緩解巴豆、輕粉之燥烈。

(2)方義推演

白餅子針對「毒痢純白」之病機,乃 濕毒與寒積膠結

  • 巴豆為君:以其辛熱之性,破腸道寒濕凝滯,逐積排毒;配合輕粉增強瀉下之力,使毒邪從大便速去。
  • 半夏、南星為臣:痰濕膠著則痢下白膿,二藥化痰燥濕,切中「純下白」之症。
  • 滑石為佐:既防巴豆過燥,又分利濕邪,使濕毒從二便分消。

(3)用藥特點

  • 峻藥緩投:以糯米粉為丸,綠豆大,控制峻下之藥的劑量,適應小兒體質。
  • 因人制宜:3歲以下僅3-5丸,壯實者可加至20丸,強調「以利為度」,中病即止,避免過傷正氣。

三、內在治療思維

此方體現 「通因通用」 之法,雖見下痢,仍以峻瀉攻毒為主,因「毒痢」本質為 積滯不祛則痢不止。透過巴豆、輕粉之猛烈攻逐,速去腸道濕毒積滯,佐以化痰利濕,恢復氣機通暢,契合古人「積去則痢自止」之治療邏輯。

(總結)

白餅子為古代針對小兒濕毒冷痢之急攻方,以巴豆為核心,結合燥濕、瀉下、分消三法,屬「以毒攻毒」之峻劑,需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症。

傳統服藥法


滑石末1錢, 輕粉5分, 半夏末1錢, 南星末1錢, 巴豆24個(去皮膜,用水1升,煮乾研細)。上為末,入巴豆粉,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余者藥末,如法令勻,糯米粉為丸,如綠豆大。
量小兒虛實用藥,3歲以下,每服3-5丸,空心紫蘇湯送下。若3-5歲兒,壯實者不以此為限,加至20丸,以利為度。
忌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食慾不振多痰唾液過多經常疲勞想睡噁心反胃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白餅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白滑石1錢,黃鷹條1錢,半夏1枚(炮制),蛤粉半錢。 主治:小兒吐逆。

白餅子,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八。 組成:白礬(枯白淨),膩粉1錢,白面半兩,胡粉(炒)1錢。 主治:小兒秋痢,號曰毒痢,純下白,腹肚痛。

白餅子,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滑石末1錢,輕粉5分,半夏末1錢,南星末1錢,巴豆24個(去皮膜,用水1升,煮乾研細)。 主治:小兒痰食積滯內阻,致發驚搐,癲癇,或腹有癖積及夾食傷寒,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小兒腹中有癖,但飲乳者,及漱而吐痰涎乳食;小兒夾食傷寒,發熱嘔吐,噯氣,肚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