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三太保方劑中含有烏頭,其主要原因在於:
- 溫陽散寒:烏頭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寒濕凝滯等症。十三太保方劑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病症,烏頭的溫陽散寒之效可助其藥效。
- 通經活絡:烏頭能通經活絡、祛風止痛,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配合方中其他藥物,更能增強止痛效果。
烏頭為劇毒藥物,使用時需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十三太保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效。十三太保方劑常用於治療陽氣衰敗、寒邪入體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陽虛水腫、四肢厥冷、寒性腹痛等。附子的溫陽之力能驅散寒邪,回補陽氣,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 扶正祛邪: 附子具有強壯心臟、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疾病侵襲。十三太保方劑中,附子可以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扶正祛邪,增強治療效果。
十三太保方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十三太保方常用於治療血虛、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而當歸正是方中補血活血的要藥。
- 調和藥性: 十三太保方中藥材多性溫熱,如肉桂、附子等,而當歸性偏溫和,能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的作用。同時,當歸還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十三太保」方劑中包含「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腎經,有滋陰潛陽、補腎強筋、益精填髓之功效。方劑中以龜板配伍其他藥材,可有效補腎壯陽,改善男性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昏耳鳴、陽痿早洩等症狀。
2. 固本培元:龜板具備固本培元、滋陰補虛之效,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方劑中加入龜板,可使整體藥性更平和,更適合長期服用,有助於改善體質,提高身體抵抗力。
「十三太保」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常與其他活血藥材搭配,共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 乳香能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其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其活血化瘀功效密切相關,能夠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乳香在「十三太保」方劑中,主要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疾病的目的。
「十三太保」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生肌: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傷痛、跌打損傷或其他原因導致瘀血阻滯,而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 補益氣血,扶正祛邪:沒藥還具有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方劑中可能存在氣血不足、正氣虛弱的情況,而沒藥可以溫補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助於抗禦外邪入侵,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十三太保方劑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基於其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善於疏通經絡,散寒除濕。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威靈仙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十三太保方劑多用於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病症,威靈仙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材,發揮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使方劑更具療效。
「十三太保」方劑中含有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方劑中若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羌活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疏風通絡、活血化瘀:羌活兼具疏風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痺痛麻木,羌活可有效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減輕疼痛。
因此,羌活在「十三太保」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痺痛等症狀。
「十三太保」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獨活」性溫,味辛,歸膀胱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之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出現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而選用「獨活」以散寒除濕、舒筋活絡。
- 配合其他藥物:「獨活」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例如,與「羌活」、「防風」等藥物合用,可加強祛風散寒之效;與「當歸」、「川芎」等藥物合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因此,「獨活」在「十三太保」方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風濕痹痛等症狀。
十三太保方劑中包含馬錢子,主要原因如下:
- 強壯筋骨: 馬錢子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強壯筋骨、舒筋活絡的作用。其所含的士的寧能刺激脊髓,增強肌肉收縮力,有助於治療腰膝痠軟、肢體麻木等症狀。
- 祛風止痛: 馬錢子還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對於因筋骨失養、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也有緩解作用。
然而,馬錢子屬於劇毒藥材,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適量配伍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中毒。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十三太保」主治功效分析
「十三太保」方劑,歷代醫家運用頗廣,然其組成與功效,亦隨時地、醫家之見而有所差異。綜觀古籍記載,其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並進而分析其治療原理:
1. 散寒止痛,祛風除濕:
- 方藥組成: 方中烏頭、附子、羌活、獨活、威靈仙等辛溫之藥,具溫陽散寒、祛風除濕之功。
- 治療原理: 寒濕之邪侵襲人體,可致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此類藥物可溫經散寒,驅散風濕之邪,使經絡暢通,氣血調和,疼痛得以緩解。
- 文獻佐證: 《串雅補》言其治「風癱」,即指風寒濕邪所致之痹症;《跌打損傷回生集》言其治「勞力身疼」、「遠行勞碌,遍身痠痛,四肢無力」,亦與風寒濕邪侵襲相關。
2.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 方藥組成: 方中當歸、乳香、沒藥、馬錢子等活血化瘀之藥,具行氣止痛、消腫散結之功。
- 治療原理: 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等症,多伴有氣滯血瘀。此類藥物可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消散腫痛。馬錢子雖性猛烈,但其散結止痛之效甚佳,故在古方中亦被採用。
- 文獻佐證: 《串雅補》明言其治「癰疽發背,瘰癧腫毒等症,立止疼痛」,即體現其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
3. 強筋壯骨,補益氣血:
- 方藥組成: 方中龜板可滋陰補腎,強筋健骨;當歸可補血活血。
- 治療原理: 久病、勞損或跌打損傷,可致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故見筋骨痿軟、疼痛等症。龜板滋補肝腎,強筋壯骨;當歸補血活血,可使氣血充盈,筋骨得養,則能緩解疼痛,促進康復。
- 文獻佐證: 《青囊全集祕旨》指出,跌撲損傷不可專攻瘀血,亦應固本求源,用四物湯加蘇木、紅花,兼調瘀血,亦是強調氣血之重要性。
4. 溫陽救逆,回陽固脫(附子、烏頭):
- 方藥組成: 方中附子、烏頭辛熱大毒,具回陽救逆,溫腎助陽之效。
- 治療原理: 此兩藥雖毒性強烈,然其溫陽救逆之功不可忽視,適用於陽虛寒盛之危重病症,或跌打損傷後出現的虛脫。
- 文獻佐證: 《串雅補》提到,此方可治「風癱」等重症,其溫陽散寒之功,不可或缺。
綜合分析:
「十三太保」方劑,總體而言,是一首以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的方劑,其配伍多以辛溫藥物為主,輔以活血化瘀、強筋健骨之品。其主要應用於風寒濕邪侵襲、氣滯血瘀所致之疼痛、腫脹等症,以及部分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所致之筋骨病痛。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所載「十三太保」方劑,其組成並不完全一致,各家有各家之見解與配伍。故臨證應用時,應當詳細辨證,隨證加減,方能取得良效。例如《青囊全集祕旨》中強調「跌撲之人不可專攻瘀血,總求其源,固其本」,即是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又如《雜病源流犀燭》所載方劑,其組成與一般常見者差異甚大,顯見各醫家之用藥各有其側重。
總而言之,「十三太保」方劑是一首功效多樣的古方,其應用廣泛,但應當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謹慎使用,方可發揮其應有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川烏1兩,草烏1兩,附子(薑汁炒)1兩,當歸1兩,甲片1兩,龜版(酒炙)1兩,乳香5錢,沒藥5錢,腰面5錢,靈仙(酒炒)2兩,羌活(酒炒)2兩,獨活(酒炒)2兩(羌活、獨活、靈仙三味另炒,另為細末),番木鱉4兩(水煮透,去毛皮,用麻油4兩炸黃色)。
上部加荊芥、防風、藁本、玄參;下部加川膝、木瓜、胡椒。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收貯。
每服1錢,用酒送下,隔5日1服。
忌見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三太保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要注意用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三太保,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川烏1兩,草烏1兩,附子(薑汁炒)1兩,當歸1兩,甲片1兩,龜版(酒炙)1兩,乳香5錢,沒藥5錢,腰面5錢,靈仙(酒炒)2兩,羌活(酒炒)2兩,獨活(酒炒)2兩(羌活、獨活、靈仙3味另炒,另爲細末),番木鱉4兩(水煮透,去毛皮,用麻油4兩煠黃色)。 主治:瘋癱,癰疽、發背、瘰癧、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