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丸
MA FE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醫大全》卷二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風丸方劑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皁刺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麻風病為慢性傳染病,常伴有皮膚損傷、潰爛、瘙癢等症狀。皁刺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減輕皮膚病變,同時抑制病菌生長,達到止癢的效果。
- 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皁刺還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麻風病患者常伴有血管損傷、血脈瘀滯,皁刺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緩解疼痛,並促進病竈修復。
麻風丸中含有馬錢子,這看似矛盾,因為馬錢子有劇毒,而麻風丸卻用於治療疾病。其實,這反映了中醫藥使用的精妙之處。
馬錢子性寒,味苦,有毒,但同時具有通絡止痛、解痙等功效。在麻風丸中,馬錢子與其他藥材配伍,以其毒性微量使用,並配合其他藥材解毒,以發揮其通絡止痛之效,而將毒性降至最低。
因此,麻風丸中含有馬錢子,並非為了其毒性,而是利用其藥性,在嚴格控制劑量和配伍下,達到治療目的。
麻風丸中添加苦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燥濕: 苦參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對於麻風病所伴隨的濕熱症狀,如皮膚潮濕、潰爛等,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殺蟲止癢: 苦參還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麻風病菌的繁殖,並緩解皮膚瘙癢等症狀。
因此,麻風丸中添加苦參,可以起到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麻風病。
麻風丸中使用浮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浮萍性寒,味淡,歸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麻風病為一種慢性傳染病,病程漫長,易於積熱毒,浮萍可清解體內熱毒,緩解症狀。
- 利水消腫:麻風病患者常伴有皮膚損傷、潰瘍等病變,浮萍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改善水腫,減輕患者痛苦。
主治功效
大麻風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 皁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馬錢子:散寒解表、通經活絡。(《醫學入門》中並未記載含有馬錢子)
- 苦參:殺菌消炎、清熱燥濕。
- 浮萍:發汗透疹、利水消腫。(《醫學入門》中並未記載含有浮萍)
- 羌活、獨活:袪風濕,止痹痛。
- 白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
- 白蘞: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 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 天花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
- 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皂角:祛痰,開竅,散結,消腫。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記載,大麻風丸主要用於治療大麻風,症見「初起遍身瘡點五色,不知痛癢,手足麻木等症」。
古代醫家認為,大麻風乃因「風毒」、「濕毒」或「傳染」所致,亦可因「內傷飲食,熱毒過甚」等內因,加上外感風寒濕邪而發病。其病理變化為「火動血熱」,「氣血沸騰,充滿經絡」,進而導致「外瘡延蔓,內蟲攻注」。
大麻風丸的組方,體現了以下治療原則:
- **祛風除濕:**方中羌活、獨活、白芷等藥,能祛風散寒,除濕通絡,以消除外感之邪。
- **清熱解毒:**苦參、白蘞、天花粉清熱解毒,以消除體內熱毒。
- **活血化瘀:**皁刺、當歸活血化瘀,以改善氣血運行,消除瘀滯。
- **補益肝腎:**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以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 **祛痰散結:**皂角祛頑痰,開竅通絡,散結消腫,有助於改善麻木、腫痛等症狀。
總結
大麻風丸以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要治法,兼顧扶正,標本兼治。適用於大麻風初期,症見皮膚瘡疹、麻木等症狀。其組方嚴謹,配伍精當,體現了古代醫家對大麻風病機的深刻認識和治療經驗的總結。
其他相關方劑
古文還提到了其他治療大麻風的方劑,如紫雲風丸、凌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參丸、大楓丸、換骨丸、活神丹、腎氣丸、四聖不老丹、八味湯等,以及外治法如摩風膏、浴癩方等,這些方劑和治法各有特點,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辨證選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麻風丸,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八。 組成:鮮皂角刺2斤(好醋煮9日,曬乾,取淨末1斤,),番木鱉(羊油炙,得法如金色者,淨末)8兩,苦參(取淨末)2兩,紫背浮萍(曬乾,取淨末)1斤。 主治:大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