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翎散

鵝翎散

E L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3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大腸經 16%
胃經 10%
小腸經 10%
脾經 10%
腎經 6%
膀胱經 6%
心經 6%
膽經 6%
肺經 6%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鵝翎散中加入馬錢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驅風止痙之效: 馬錢子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通經絡、散寒止痛、驅風止痙的作用。鵝翎散主治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加入馬錢子可以增強其驅風止痙之效,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和麻木。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鵝翎散中的其他藥物,如川芎、羌活、獨活等,也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馬錢子的加入可以與這些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散寒通絡、止痛驅風的功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鵝翎散中加入乾漆,主要原因有二:

  1. 驅風止痛:乾漆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效果。鵝翎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乾漆的驅風止痛作用可以緩解患者的症狀。
  2. 消腫止癢:乾漆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癢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濕引起的局部腫脹、瘙癢等症狀。

總而言之,乾漆在鵝翎散中起到驅風止痛,消腫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目的。

鵝翎散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通便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苦參能夠清熱燥濕,殺滅蟲菌,達到止癢消腫的目的。此外,苦參還能利濕通便,有助於解除濕熱內蘊,從根源上解決皮膚問題。

因此,鵝翎散中加入苦參,旨在發揮其清熱燥溼、殺蟲止癢的功效,以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

鵝翎散方中包含皁刺,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皁刺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鵝翎散所治之熱毒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起到清熱消炎的作用。
  2. 消腫止痛:皁刺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功效,可緩解咽喉腫痛、疼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皁刺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使其成為鵝翎散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鵝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疠風惡疾,赤腫腐爛」即指中醫所述之「大風」「癘風」(類似現代麻風病),或嚴重皮膚潰瘍、瘡毒化膿之症。此方以「散劑」或「蜜丸」形式服用,旨在內服攻毒、祛風殺蟲、拔膿生新,針對熱毒壅滯、血瘀腐敗之病理狀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番木鱉(馬錢子)(麻油制減毒)

    • 性味苦寒,大毒,擅長「通絡散結、攻毒止痛」。
    • 麻油煮製後緩和毒性,仍保留其強效「殺蟲解毒」作用,針對癘風之頑固蟲毒。
  2. 乾漆(煅炭存性)

    • 煅炭後減其辛溫峻烈之性,轉為「化瘀止血、消積殺蟲」。
    • 古代用於頑固風邪夾瘀血,能「破久凝之血」,助消赤腫腐肉。
  3. 白鵝毛(燒存性)

    • 燒灰存性後,傳統認為能「解毒斂瘡、排膿生肌」。
    • 取「以羽攻皮」之象,針對皮膚腐爛,其炭化後吸附穢毒,促進瘡面收斂。
  4. 苦參

    • 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直折「赤腫腐爛」之濕熱毒火。
    • 現代研究證實其抗菌、抗炎作用,吻合古代治癩瘡經驗。
  5. 皂角刺

    • 辛溫銳利,功專「搜風透膿、拔毒潰堅」。
    • 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促使深部膿毒外透,與苦參寒溫相制。

全方配伍思想

  • 攻毒為主,寒溫並用:以番木鱉、乾漆攻逐頑毒瘀血,苦參清熱制衡燥烈,皂角刺開泄腠理。
  • 血肉有情之品助效:白鵝毛炭從「形氣相感」理論切入,強化局部瘡毒收斂。
  • 劑型設計:散劑快速起效,蜜丸緩釋藥力,酒送服增強溫通血脈之效,適用於慢性頑疾。

適用病理推演
此方針對「毒瘀互結、腐肉敗血」之證,通過殺蟲解毒、活血透膿、燥濕生肌,阻斷「風毒—血瘀—潰爛」惡性循環。然須注意,古代「癘風」概念涵蓋多種惡性皮膚病,實際應用需辨證精準。

傳統服藥法


番木鱉(麻油煮)1兩,乾漆(煅令煙盡)3錢,白鵝毛1只(燒存性,至不見星為度),苦參2兩,皂角刺2兩。
上為散,分作五十服。
清晨溫酒或清茶送下。亦可用蜜作丸,分50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慎用。
  •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鵝翎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番木鱉(麻油煮)1兩,乾漆(煅令煙盡)3錢,白鵝毛1隻(燒存性,至不見星爲度),苦參2兩,皂角刺2兩。 主治:癧風惡疾,赤腫腐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