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枳馬二仙丹
ZHI MA ER XIA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十三方考》卷下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枳馬二仙丹」的組成中,包含馬錢子,是因為馬錢子具有強效的活血化瘀和止痛作用。馬錢子能夠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因血瘀引起的疼痛問題。其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幫助方劑改善相關症狀。馬錢子的使用能夠提升方劑的效果。
枳馬二仙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枳殼,旨在疏肝理氣,消除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 降逆止嘔:枳殼還能降逆止嘔,用於治療脾胃氣逆、嘔吐呃逆等症狀。方劑中加入枳殼,有助於緩解患者因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現象。
總之,枳殼在枳馬二仙丹中發揮著理氣消積、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為方劑的整體療效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馬二仙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骨斷及折碎」,強調其獨特療效:即使骨節錯接,服後能「自動解散,另行接好」,且無需外力矯正。古人認為其作用機制神妙,推測能促進斷骨自體修復,尤其針對新傷(數十日內)效果顯著,顯示其具有強效接骨續筋、活血散瘀之特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馬錢子(番木鱉)
- 性味苦寒,大毒,傳統用於通絡止痛、散結消腫。其含「士的寧」成分,可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骨骼肌收縮力,或間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損傷修復。
- 炮製關鍵:童便浸泡49日(借其鹹寒降火、化瘀之性減毒),再流水漂洗、焙乾,大幅降低毒性,保留藥效。
枳殼
- 性味苦辛微寒,主行氣寬中。此方用量倍於馬錢子,可能取其破氣散滯之功,助馬錢子疏通經絡,推動藥力直達病所。
- 炮製同用童便浸泡(24日),或藉此強化其下行活血之效,並與馬錢子藥性協調。
配伍與藥引應用原理
- 馬錢子配枳殼:一者通絡強骨,一者行氣導滯,合用力專效宏。二者等分合用,制約馬錢子毒性,避免過亢。
- 分部位藥引:
- 白芷(頭面)、川芎(胸膈)、杜仲(腰)、牛膝/桂枝(腿)均為引經藥,導引主藥精準作用於損傷部位,增強靶向性。
- 黃酒送服,借其溫通之性助藥力發散。
治療原理假說
古人觀察到,此方能「自動接骨」,推測其通過:
- 活血化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為骨骼再生創造條件。
- 興奮神經與肌肉:馬錢子成分或刺激運動神經,維持斷端穩定,利於自然對位。
- 行氣導滯:枳殼協調氣機,避免瘀血凝滯,促進組織修復。
總結
此方設計體現「以毒攻毒、行氣通絡」思路,馬錢子為君攻堅,枳殼為臣調氣,藥引為使定向,三者協同針對骨傷核心病機——「氣滯血瘀、筋骨失續」。炮製工藝繁複,旨在減毒存效,反映古人對毒性藥物的謹慎應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馬錢子1斤,枳殼2斤。
馬錢子用瓷瓦刮去粗皮,童便泡四十九日,枳殼用童便泡二十四日,暑天十餘日即可,泡後去瓤,二藥各用麻布袋盛,置流水中沖洗一日,取起,用新瓦焙乾,分別研成細末,用瓷瓶收貯備用,勿使泄氣。
用時先將藥引(傷在頭面者用白芷;胸膈用川芎;腰部用杜仲;腿部用牛膝,桂枝)泡酒中,或煎湯,和黃酒(甜酒亦可)1匙,於臨睡前調藥末(馬錢子末1分,配枳殼末1分和勻)服之,傷重者
浮水散、伏水散、慈航散。①此方能治骨斷及折碎者,雖經醫者誤將骨節錯投,服用本方後,亦能自動解散,自動另行接好,無需人工幫助,神妙不可思議。縱使折斷筋骨在數十日以內者,服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枳馬二仙丹,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卷下。 組成:馬錢子1斤,枳殼2斤。 主治:骨斷及折碎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