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接骨藥膏是一種常用於中醫的外用藥物,主要用於促進骨骼癒合和緩解疼痛。其中馬錢子是一種重要的成分,其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具有消炎、鎮痛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首先,馬錢子能夠有效地緩解由於骨折或其他外傷引起的疼痛,這對加速病人的康復至關重要。其次,它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骨細胞的修復與再生。此外,馬錢子的抗炎特性能降低受傷部位的腫脹,促進組織的恢復。
儘管馬錢子在應用上有其優勢,但應謹慎使用,因為其含有的成分在高劑量下可能具有毒性。因此,使用接骨藥膏時,應根據醫師的指導,以確保安全與效果的平衡。綜上所述,馬錢子的加入使得接骨藥膏在促進骨骼修復和緩解疼痛方面更具療效。
接骨藥膏中加入枳殼,主要源於其行氣消腫的功效。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其性善於行氣,可疏肝理氣,對於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腫痛,具有良好的消腫止痛作用。同時,枳殼亦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骨折骨骼的修復。因此,將枳殼加入接骨藥膏中,可有效緩解腫痛,促進骨折癒合,加速傷勢恢復。
中藥方劑「接骨藥膏」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烏頭性溫,入經絡,能溫經散寒,通痺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著明顯的治療效果。其辛溫之性,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加速傷口癒合,並減輕疼痛。但烏頭性峻,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適量使用,避免中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接骨藥膏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閉合性骨折、關節扭傷、軟組織挫傷」,其功效為「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在傳統中醫理論中,骨折及筋傷初期多伴隨氣滯血瘀、經絡阻塞,導致腫痛與功能障礙。此藥膏外敷,旨在通過藥性直達患處,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滯,從而達到接骨續筋、緩解疼痛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馬錢子(3錢)
- 藥性:苦、溫,有大毒,歸肝、脾經。
- 作用:為本方主藥,善於「通絡散結、消腫止痛」,其強效的刺激性能活化局部氣血,促進組織修復。古醫籍記載其能「透達關節,開通經絡」,對骨折筋傷後的瘀血凝滯尤為適用。
枳殼粉(3錢)
- 藥性:苦、辛、微寒,歸脾、胃經。
- 作用:雖傳統多用於行氣寬中,但外用時取其「破氣行滯」之效,輔助馬錢子疏通經絡瘀阻。其微寒之性可緩解馬錢子與生草烏的溫燥,避免局部過度熱積。
生草烏(1錢)
- 藥性:辛、熱,有大毒,歸心、肝、腎經。
- 作用:具強力「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效,能深入筋骨驅散寒濕凝滯,與馬錢子協同增強鎮痛效果。其熱性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
配伍邏輯:
- 馬錢子與生草烏均屬辛溫峻藥,一者通絡、一者溫經,合用力道強猛,直達筋骨;佐以枳殼粉行氣破滯,調和藥性,使氣血通行無阻。三藥合用,共奏「攻瘀、通絡、止痛」之效。
治療原理:
- 通過局部外敷,藥物直接作用於損傷部位,刺激氣血運行,化解瘀血腫脹。同時,其辛溫透達之性可鬆解筋肉痙攣,為骨折癒合創造條件。凡士林作為基質,確保藥性緩釋,延長作用時間。
總結:此方以「毒藥猛劑」為特色,針對骨折筋傷初期的實證(瘀、痛、腫),採取「以通為治」的原則,體現中醫「峻藥速效」的外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馬錢子3錢,枳殼粉3錢,生草烏1錢。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上為細末,加適量凡士林調成軟膏。
先將骨折復位,小夾板固定,外敷藥膏,包扎。3-5天換藥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對馬錢子、枳殼、烏頭過敏者禁用。
- 使用本品期間,不宜同時服用其他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
- 使用本品期間,應避免飲酒。
相同名稱方劑
接骨藥膏, 出處:《中藥制劑匯編》。 組成:馬錢子3錢,枳殼粉3錢,生草烏1錢。 主治: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主治:閉合性骨折,關節扭傷,軟組織挫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