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除痔丸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下通便: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瀉熱通便的功效。痔瘡多因濕熱內蘊、血瘀不通所致,枳殼能促進腸道蠕動,使宿便排出,減輕肛門周圍的壓力,緩解便祕引起的痔瘡疼痛。
2. 化瘀止痛:枳殼還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因血瘀凝滯導致的痔瘡疼痛、腫脹,枳殼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因此,枳殼在枳殼除痔丸中起到瀉下通便、化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痔瘡。
在中藥方劑「枳殼除痔丸」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利用烏頭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能夠祛風散寒、止痛,對於治療風寒濕痹、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痔瘡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枳殼除痔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漏」,乃針對肛門痔瘡、瘻管等疾患而設。古代醫家認為痔病因風熱濕毒蘊結大腸、氣血瘀滯所致,或因久坐、飲食不節、濕熱下注引發。此方以行氣散結、祛濕解毒為核心,配合外洗之法,內外同治。
二、組成藥物與治療邏輯
枳殼(大枳殼,去瓤)
- 性味:苦、辛,微寒。
- 功效:行氣寬中、消積導滯,兼能升提氣機(古有「枳殼能提氣治痔」之說)。
- 原理:痔瘡多與氣滯相關,枳殼疏理大腸氣機,緩解瘀滯腫脹。
草烏(大草烏,不去皮尖)
- 性味:辛、苦,大熱,有大毒。
- 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破積消腫。
- 原理:痔瘡若因寒濕凝滯或氣血瘀阻,草烏可溫通散結,但其毒性需以醋煮緩解。醋製後減毒增效,且醋本身具收斂散瘀之用。
配伍加減
- 熱毒證型(如痔瘡紅腫熱痛):減草烏,增黃連、槐花以清熱涼血、燥濕止血。
- 黃連:清熱解毒,槐花:專治腸風下血,契合濕熱下注之痔血。
三、製服法與作用機理
醋煮豬臟:
- 豬大腸(豬臟)為引經藥,直達大腸病所,且其脂潤之性可緩和草烏毒性。
- 醋能散瘀止血,協同草烏破結,亦能防腐,助藥物吸收。
丸劑緩攻:
- 丸如梧桐子大,取「緩消漸散」之意,避免峻烈傷正。
- 米飲送服:護胃氣,助藥力下行。
外洗輔助:
- 臭椿皮煎湯外洗,取其苦澀燥濕、殺蟲止癢之效,直接清潔患處,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四、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行氣破瘀」為主軸:
- 枳殼調暢氣機,改善肛周血行;
- 草烏攻逐寒濕瘀滯,醋製後毒性降低而藥力存留;
- 熱毒者改以黃連、槐花清熱涼血,體現「辨證加減」之靈活。
內服丸劑配合外洗,標本兼顧,共奏消痔之效。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之學理探討,具體應用需依專業醫囑。)
傳統服藥法
大枳殼4兩(去瓤,別為末),大草烏4兩(不去皮尖,別為末)。
審是熱毒氣者,減草烏,增入黃連,槐花之類。
上以草烏細末,入豬大臟內,用醋4-5斤,煮臟十分爛為度,余醋些小,搗候臟爛,入枳殼末,再搗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空心、臨臥時溫米飲送下。片時以臭椿皮煎湯外洗。
忌熱飲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除痔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六。 組成:大枳殼4兩(去瓤,别爲末),大草烏4兩(不去皮尖,别爲末)。 主治:痔漏。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