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痔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痔漏

痔漏為中醫病名,指痔瘡與肛漏合併發病之證候。《奇效良方·卷五十一》記載:「初生肛邊成(疒田^田田),不破者曰痔,破潰而出膿血、黃水,浸淫淋灕而久不止者曰漏也。」明確區分痔與漏之特徵:痔乃肛周血絡瘀滯,形成結塊而未潰破;漏則為痔瘡破潰後久不收口,膿血穢液持續外滲,形成漏管,纏綿難愈。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痔漏多因風濕燥熱之邪侵襲,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致濕熱內生下注肛門;或久坐久立、負重遠行,氣血失和,經脈橫解,瘀血濁氣凝聚肛周而成。《外科正宗》提到:「夫痔者,乃素積濕熱,過食炙煿……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俱能發痔。」若痔瘡日久不癒,熱毒腐肉成膿,潰後傷口難斂,則轉為漏證,屬「癰疽潰後餘毒未清」之變證。

證型辨別

  1. 濕熱下注型:肛門腫痛灼熱,漏管膿液稠黃,伴有穢臭,大便黏滯,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 氣虛下陷型:痔核脫出難收,漏管膿水清稀,久不癒合,面色萎黃,乏力短氣,舌淡苔白,脈弱。
  3. 陰虛血瘀型:肛周疼痛如刺,漏管時溢膿血,午後潮熱,口乾咽燥,舌暗紅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舉隅

  • 內治:濕熱者宜清熱利濕、涼血消腫,選方如止痛如神湯(《外科正宗》)加減;氣虛者當益氣升提,方用補中益氣湯合托裡消毒散;陰虛血瘀者需養陰清熱、化瘀通絡,方選秦艽蒼朮丸配合桃紅四物湯化裁。
  • 外治:未潰者可用五倍子湯燻洗以消腫止痛;已潰成漏者,傳統多用掛線療法或藥捻引流,配合生肌散、九一丹等外用於瘡面,以祛腐生新。

古籍參證
《瘍醫大全》指出:「漏瘡之症,瘡孔竅氣血不能合斂,膿水常流。」強調漏證以「膿血久滲、正虛毒戀」為核心病機。又《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載:「痔瘡肛漏總濕熱,或有氣虛與血寒。」進一步歸納虛實夾雜之證候演變。

痔漏之辨證須結合局部形色與全身脈症,標本兼顧,外治與內調並行,尤重疏通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方能促使漏管閉合,痔核消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