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損神效散

傷損神效散

SHANG SUN SHEN X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急救應驗良方》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肺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脾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傷損神效散]的組成中包含[馬錢子],主要是因為馬錢子在中醫中被用於祛風止痛、散寒解毒。馬錢子的主要成分能夠有效地緩解由於風濕引起的關節和肌肉疼痛。在[傷損神效散]中,馬錢子的加入可以強化方劑對於風濕痹痛的治療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症狀。

傷損神效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行氣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散結、止痛消腫之功效。傷損所致的疼痛,多因氣血瘀滯所致,枳殼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從而緩解疼痛症狀。

2. 消食化積:傷損後,消化功能容易受損,枳殼能消食導滯,幫助消化吸收,促進機體恢復。

總而言之,枳殼在傷損神效散中,發揮了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傷損症狀,促進機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傷損神效散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手足金刃木石一切跌打損傷」,即因刀劍、鈍器、跌倒碰撞等外力導致的皮肉破損、瘀血腫痛。主要針對外傷出血、局部腫脹疼痛,兼顧內損(如氣血瘀滯),並依據傷處部位搭配不同引經藥,引藥直達病所。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分析

    • 馬錢子(木別子)
      苦寒有毒,傳統用於散血熱、消腫毒、通絡止痛。《本草綱目》載其「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此方取其活血散瘀、抑制腫痛之效。近代研究指出,其生物鹼(如士的寧)能刺激神經系統,增強局部代謝,促進瘀血吸收。
    • 枳殼
      苦辛微寒,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外傷後氣滯血瘀,枳殼能疏通氣機,助馬錢子散瘀之力,並緩解腫脹緊繃感。《藥性論》言其「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顯示其調氣行血作用。
  2. 炮製與外用機理

    • 浸尿缸四十九日
      古人認為童便(新鮮人尿)性微寒,能降火、化瘀、止血,《本草衍義》稱其「益陰降火,治跌撲損傷」。現代觀點可能與尿液中尿素、電解質等物質相互作用,減緩馬錢子毒性,或增強滲透性。
    • 焙乾研末
      經長期浸泡後焙乾,降低馬錢子燥烈之性,保留消腫定痛功效,外用更為安全。
  3. 配伍與引經藥

    • 酒調外敷
      酒性辛熱,能行藥勢、通血脈,助藥力透達筋肉。
    • 分部位加藥引
      • 川芎(頭胸):辛溫上行,活血行氣,引藥至頭面胸膈。
      • 桂枝(四肢):溫經通陽,助藥力達肢末。
      • 杜仲(腰腹):補肝腎、強筋骨,顧護腰腹內傷。
        此設計符合中醫「引經報使」理論,針對不同經絡氣血運行特性,強化局部療效。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透過馬錢子散瘀消腫、枳殼理氣行滯,共奏「止血定痛,消腫散紅」之效。炮製後外用,直接作用於傷處,快速收斂止血、抑制疼痛;結合引經藥,內外兼顧,調動氣血修復損傷。整體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從氣血瘀滯論治外傷的核心思想。

傳統服藥法


馬錢子(即木別子,去皮)1斤,枳殼1斤。
止血定痛,消腫散紅。
浸尿缸內四十九日取起,焙乾研末,用瓶裝貯聽用。
如傷未破皮,用酒調敷患處,若破口出血,將藥末摻上。即時止血定痛,消腫散紅。如傷重及內損者,除敷摻外,再加藥引:傷在頭胸,用川芎2錢;在四肢,用桂枝2錢;在腰腹,用杜仲2錢;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傷損神效散, 出處:《急救應驗良方》。 組成:馬錢子(即木别子,去皮)1斤,枳殼1斤。 主治:止血定痛,消腫散紅。主治:手足金刃木石一切跌打損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