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膿散

催膿散

CUI N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心經 16%
腎經 16%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催膿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用於治療膿腫、疔瘡等症狀,其配方精妙,其中一關鍵成分為馬錢子。馬錢子味苦性寒,歸肝、脾經,具有極強的消腫止痛、通絡散結之效。根據中醫理論,馬錢子內含生物鹼,如士的寧及馬錢鹼,能刺激神經系統,促進局部循環,加速膿液排出,並能減輕周圍組織的炎症反應。此外,馬錢子還具備良好的抗菌效果,可抑制多種細菌生長,防止感染擴散,故在處理膿腫時,馬錢子的加入能有效加速病灶成熟與排膿過程,促進傷口癒合。然而,馬錢子毒性較大,需經炮製減毒後方可安全使用,且用量宜謹慎,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催膿散中含有烏頭,看似矛盾,實則包含以下原因:

  1. 烏頭的毒性與藥性並存:烏頭性溫熱,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等功效,對於某些頑固的膿瘡,可起到引導膿液外排的作用。
  2. 劑量控制:烏頭毒性較強,在催膿散中,其用量極微,且與其他藥物配伍,可減輕毒性,發揮藥效。

因此,催膿散中加入烏頭,是基於其特殊藥理作用,並通過精準的劑量控制和配伍,以達到引導膿液外排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催膿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痘疹後膿毒已成,勢不能散者」,意指小兒痘疹(如天花、水痘)發病後,局部毒邪鬱結化膿,膿液雖已形成卻遲遲不破潰排出,致使病灶僵持難癒。中醫認為,膿毒若不及時外洩,恐致熱毒內陷、加重病情,故需「催膿」以速破瘡頭,促其外泄而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番木鱉(馬錢子)

    • 性味苦寒,大毒,歸肝、脾經。
    • 傳統功效:活血散結、消腫止痛、通絡透膿。
    • 本方作用:其毒性與辛烈之性能「攻毒透膿」,強力刺激局部氣血運行,促瘡瘍破潰。其有效成分士的寧(strychnine)能興奮神經肌肉,或間接加速膿瘍成熟。
  2. 草烏(去蘆)

    • 性味辛熱,大毒,歸心、肝、腎經。
    • 傳統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散寒、麻醉止痛。
    • 本方作用:借助其辛熱毒性,溫通經絡、散寒凝滯,與番木鱉配伍可增強「開竅破積」之效,促使膿液穿透皮表。

配伍邏輯

  • 毒性協同,攻毒透膿:兩藥皆具大毒,合用時毒性相激,以毒攻毒,直接作用於局部膿瘍,刺激氣血壅滯處加速破潰。
  • 寒熱並行,破滯排膿:番木鱉苦寒清熱毒,草烏辛熱散寒凝,二者寒熱並用,適用於痘疹後寒熱錯雜之膿毒滯留。
  • 外治法迅捷:以水調末外用,經皮吸收直達病所,避免內服毒性風險,鵝毛蘸藥可控制劑量,中留豆許瘡頭,為膿液開泄通路。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藉大毒藥物之烈性,以「激發局部反應」為核心:

  1. 刺激氣血:兩藥毒性成分促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增加瘡瘍內壓,迫使膿液向外突破。
  2. 腐蝕瘡頂:藥物可能輕度腐蝕表皮組織,軟化瘡頭,助膿液穿透。
  3. 解毒與排毒並行:雖未直接清解熱毒,但透過快速破膿,使毒隨膿泄,符合「給邪出路」之治則。

總結

催膿散以「毒藥猛劑」為特色,專用於膿成難潰之急症,體現中醫「腐潰生新」的瘡瘍治療思路。其效速而峻,全賴外用避毒、精準刺激,然古今用藥安全考量有異,此類方劑今日臨床須慎辨。

傳統服藥法


番木鱉(切碎)5錢,草烏(去蘆)5錢。
上為末。
水調,用鵝毛蘸搽之,中留一頭,豆許大,以待出膿。頻搽之,不過半日即破,用此催膿速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催膿散,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番木鱉(切碎)5錢,草烏(去蘆)5錢。 主治:痘疹後膿毒已成,勢不能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