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聖餅子

雄黃聖餅子

XIONG HUANG SHENG BING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脾胃論》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8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22%
心經 12%
肺經 10%
脾經 10%
大腸經 10%
腎經 10%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聖餅子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蟲辟邪: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殺蟲、解毒作用。古人認為雄黃可驅除蛇蟲鼠蟻等有害生物,並可辟邪避穢,因此將其加入聖餅子中,以達到驅蟲、防病、保平安的目的。

二、溫經散寒:雄黃亦可溫經散寒,對於寒邪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聖餅子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脘腹冷痛等病症,雄黃的溫經散寒作用,可增強藥效,助其驅散寒邪,恢復身體健康。

雄黃聖餅子方劑中加入巴豆,實屬大膽之舉,其原因可歸納如下:

  1. 破積消癥: 巴豆性烈,善於破積消癥,可攻逐腸胃積滯,對於因瘀血阻滯、氣血凝滯而導致的癥結,具有較強的消散作用。雄黃本身亦有解毒散結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可加強方劑整體的破積消癥功效。
  2. 引導藥力: 巴豆味辛性熱,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促進藥效發揮。雄黃聖餅子方劑中,雄黃性溫,偏於上焦,而巴豆性熱,偏於下焦,二者相配,可使藥力上下貫通,更好地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本方名為「雄黃聖餅子」,載於古代醫籍,專治酒食積滯所致之心腹脹滿不舒。其主治病機源於飲食過量或酒毒內蘊,導致中焦氣機壅塞,升降失常。酒食穢濁之氣積聚腸胃,故見脹滿痞硬、噯腐吞酸等症,甚則轉化濕熱、生痰成積。此方以「峻下攻積」配合「解毒消滯」為核心,透過瀉下排除積滯,兼解酒食之毒。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雄黃(5錢)
     性辛溫有毒,入肝、胃經。《本草綱目》載其能「殺百毒,辟百邪」,具強效解毒之效,尤擅解酒食穢毒。其辛溫之性可宣散鬱結,幫助化解腸胃中停滯之濕濁。然其毒性須配伍他藥以制約,此處與巴豆同用,既可增強瀉下之效,又能以毒攻毒,蕩滌腸腑積滯。

  2. 巴豆(100粒,去油心膜)
     大辛大熱,峻下寒積,為攻逐沉痾積滯之要藥。此方用百粒之多(去油後毒性稍減),主攻「宿食痰癖」,《藥性論》言其「主破心腹積聚結氣」,能直折食滯、酒毒之壅塞。其性走而不守,配合雄黃通行腸胃,迅捷開通氣機,使穢濁從大便而解。去油心膜可緩和其烈性,但仍需白麵製餅以延緩藥力釋放。

  3. 白麵(10兩,羅過)
     小麥麵性甘涼,和胃調中,在此方中兼具三重作用:
     -作為賦形劑,製餅緩和雄黃、巴豆之毒性,避免驟然瀉下傷正。
     -甘涼質潤,可部分制約巴豆之燥烈,保護胃腸黏膜。
     -「以麵裹藥」之法符合古代「峻藥緩攻」思路,使藥力持續釋放,逐積而不暴瀉。

配伍邏輯與方義:
全方以「毒藥攻邪」為宗旨,雄黃解毒散結,巴豆蕩滌積滯,麵粉緩衝藥性。三者相伍,形成「一宣(雄黃辛散)、一瀉(巴豆攻逐)、一緩(白麵調和)」之力。製餅後經水煮浮起,既減低毒性,又使藥效綿長。服後積滯得下,氣機得通,則脹滿自消。其「嚼食餅利」之效,反映藥力隨消化道漸次釋放,屬古代「積滯漸消法」之典型運用。

此方體現古人「以瀉為補」之思維——邪去則正安,故雖用毒藥而不避,惟賴製劑與服法調控峻烈之性,專為酒食壅滯之實證而設。

傳統服藥法


雄黃5錢,巴豆100個(去油、心膜),白麵10兩(羅過)。
上藥除白麵入丸用,余藥同為細末,共面和勻,用新汲水和作餅子,如手大。以水再煮,候浮放湯上。漉出,控,旋看硬軟搗劑為丸,如梧桐子大,捏作餅子。
每服5-7餅,加至10餅、15餅,嚼食1餅利1行,2餅利1行,食前茶、酒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胃腸脹氣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聖餅子,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雄黃5錢,巴豆100個(去油、心膜),白面10兩(羅過)。 主治:一切酒食所傷,心腹滿不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