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雄黃丸」中包含「鬱金」,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鬱金性苦寒,入肝膽經,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與雄黃相輔相成,增強解毒功效。雄黃性溫燥,易傷陰,鬱金的清熱性質可緩解雄黃的燥性,避免其對人體造成過度損傷。
- 行氣止痛:鬱金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雄黃可能引起的肝膽氣滯,避免因藥性過於燥烈而引發疼痛。
因此,鬱金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解毒雄黃丸」的解毒效果,也能平衡藥性,使藥效更趨穩定和安全。
解毒雄黃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雄黃,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雄黃是硫化物的一種,含有豐富的砷元素,這使得它具備了優秀的解毒、消腫和抗菌的效果。在傳統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所致的各類病症,特別是疥癬、癤瘡等皮膚病。
此外,雄黃還能改善血液循環,對於抑制炎症也有一定的作用。其獨特的成分可以幫助擊退體內的有害物質,促進下火,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的目的。然而,因為雄黃中含有砷,因此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過量,以免引發毒性反應。
總結來說,解毒雄黃丸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基於其卓越的解毒效果,並符合中醫“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合理使用下,能發揮其最大的 therapeutic effects。
中藥方劑[解毒雄黃丸]中的巴豆主要用於峻下逐水、解毒殺蟲。巴豆性烈,能峻下逐水,適用於水腫、腹脹等症狀。與雄黃等藥物相配,能增強解毒殺蟲的作用,適用於治療因水濕壅滯或蟲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解毒雄黃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解毒雄黃丸」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急症與熱毒痰壅之證,包括:
- 咽喉急症:纏喉風、急喉痹,症狀為突然窒息、失音不語、牙關緊閉,甚或昏迷,屬上焦熱毒壅塞、痰涎阻滯所致。
- 熱毒痰火: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導致咽喉腫痛;亦治赤眼癰腫等熱毒熾盛之證。
- 小兒痰熱驚風:喉嚨赤腫、驚熱痰涎壅塞,屬痰熱內擾、肝風欲動之象。
- 中風閉證:猝然倒仆、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因痰熱蒙蔽心竅引發。
- 哮(口勾):痰氣搏結、呼吸急促之證,推測與痰阻氣道相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研飛)
- 性辛溫,有毒,入心、肝經。
- 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開竅醒神。
- 作用:針對熱毒痰涎,雄黃能「豁痰開閉」,化解咽喉腫塞,其解毒之力尤善治癰腫疔毒,古代常用於急症閉證。
鬱金
- 性辛涼,入心、肺、肝經。
- 功效:行氣解鬱、涼血破瘀、清心開竅。
- 作用:輔助雄黃疏泄痰熱,解鬱通滯,尤擅治熱病神昏。其性涼可制雄黃溫燥,共奏「清熱化痰開竅」之功。
巴豆(去皮,出油)
- 性辛熱,有大毒,入胃、大腸經。
- 功效:峻下寒積、逐痰行水、通關開竅。
- 作用:巴豆油性烈,能「斬關奪門」,驅逐痰涎宿積從上下二竅而出(吐或瀉),瞬間通暢氣機。此方僅用14粒且去油,緩和其毒性,突出「攻痰瀉熱」之效。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攻邪為先:全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雄黃解毒、巴豆破積、鬱金解鬱,三者協力開泄痰熱毒邪。
- 吐瀉排毒:服後以「吐出頑涎」為效驗,透過催吐或輕瀉(巴豆作用)排除體內壅塞之痰熱,符合中醫「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則。
- 急救特性:針對閉證(如喉閉、中風),方中巴豆與雄黃峻烈迅捷,能迅速開竅醒神,故古代用於「心頭猶熱」的瀕死狀態,屬急救用藥範疇。
四、推理延伸功效
除古籍所述,從組成可推測:
- 蟲積腹痛:雄黃殺蟲、巴豆攻積,或治蟲毒內擾。
- 痰核瘰癧:痰熱凝聚成塊者,雄黃解毒散結,巴豆破痰消癥。
- 寒熱錯雜證:雄黃性溫、鬱金性涼,配伍巴豆熱性,可治寒熱膠結之痰壅。
結語
此方以「痰、毒、閉」為靶點,通過豁痰、解毒、通竅之力,急救痰熱壅盛之閉證,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思路。然因藥性峻猛,須精準辨證為實熱痰閉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鬱金1分,雄黃(研飛)1分,巴豆(去皮,出油)14個。
解毒,去積下熱。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丸,小兒服2丸或3丸,用熱茶清送下。吐出頑涎,立便蘇省,未吐再服。如至死者,心頭猶熱,灌藥不下,即刀、尺、鐵匙斡開口灌之,吐瀉些小無妨。
雄黃解毒丸(《丹溪心法》卷四)、金粟丹(《普濟方》卷一六三引《經驗良方》)、雄黃丸(《急救仙方》卷二)、雄金丸(《普濟方》卷六十)、雄黃救命丹(《普濟方》卷一一六)、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解毒雄黃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雄黃丸, 出處:《局方》卷八。 組成:鬱金1分,雄黃(研飛)1分,巴豆(去皮,出油)14個。 主治:解毒,去積下熱。主治:纏喉風及急喉痹,卒然倒僕,失音不語,或牙關緊急,不省人事;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痛,赤眼癰腫,一切毒熱;小兒喉嚨赤腫及驚熱痰涎壅塞。中風卒然倒僕,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哮(口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