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黃散

巴黃散

BA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6.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肺經 12%
脾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12%
心經 8%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黃散方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之效。巴豆性峻猛,能瀉熱通便,驅除腸道積滯,故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腸胃積滯等症。但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一般需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輕其毒性,並提高療效。此外,巴豆還具有破血消癥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瘀血阻滯、癥瘕積聚等病症。

巴黃散中包含雄黃,其主要原因有二:

  1. 解毒消腫: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巴黃散所治療的瘡瘍腫毒,雄黃可直接作用於病竈,消散毒氣,促進傷口癒合。
  2. 引藥入深: 雄黃性善走竄,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巴黃散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具有清熱解毒之效,雄黃的加入可將這些藥物的藥力引導至病變部位,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總之,雄黃在巴黃散中的加入,既能直接發揮其解毒消腫的作用,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巴黃散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此症在中醫理論中多歸因於風濕熱邪鬱積肌膚、氣血凝滯,或情志失調導致營衛不和,表現為皮膚劇癢、粗糙增厚、搔抓後脫屑等。方中巴豆與雄黃均屬辛熱有毒之品,傳統認為其具「以毒攻毒」之效,能開泄腠理、破積逐瘀、殺蟲止癢,適用於頑固性皮膚病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巴豆(去外殼)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外用則能蝕瘡殺蟲。
    • 皮膚病應用:其辛熱之性可「開竅透膚」,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毒性成分(如巴豆油)能刺激患處,破結散瘀,抑制異常角化與搔癢感。現代研究亦顯示其具抗炎、抗菌作用。
  2. 雄黃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傳統以解毒殺蟲、燥濕祛痰見長,多外用於疥癬、濕疹等皮膚疾患。
    • 協同作用:與巴豆配伍,可增強殺蟲止癢之效。雄黃含硫化砷,能抑制表皮真菌與寄生蟲,減少炎性滲出,緩解皮膚增厚。

配伍邏輯

  • 辛熱相合,攻毒透邪:二藥均具辛溫毒性,協同作用可深入肌膚腠理,祛除風濕熱邪,破除病理性結聚。
  • 外用直達病所:以紗布包裹藥末塗擦患部,既控制劑量避免過度刺激,又使藥力持續滲透,改善局部氣血循環,抑制異常神經傳導(癢感)。

可能功效與機轉推論

  1. 局部刺激效應:巴豆油可促進患處微循環,加速代謝產物清除;雄黃則通過抑制異常免疫反應,減少皮膚發炎反應。
  2. 神經調節:藥物刺激性可能暫時干擾瘙癢信號傳遞,降低神經敏感性,從而緩解「風勝則癢」的病機。
  3. 角質軟化:巴豆的腐蝕性有助鬆解過度增生的表皮,使厚皮脫落,恢復皮膚正常代謝。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理念,通過外用峻藥,針對頑固性皮炎的病機(風、濕、毒、瘀)直接攻逐,屬「霸道」治法。

傳統服藥法


巴豆(去外殼)15克,雄黃1克。
上為細末,用三四層紗布包裝。
每日塗患部3-4次,每次1-2分鐘,直至癢感減退為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巴黃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巴豆(去外殼)15g,雄黃1g。 主治:神經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