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毒雄黃丸
SAN DU XIONG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六要·治法匯》卷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散毒雄黃丸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能有效清熱解毒,支持人體對抗各種毒素。雄黃的主要成分為硫化砷,具有強烈的抗菌、消炎作用,適合用於多種皮膚病及毒蛇咬傷的治療。此外,雄黃也被認為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從而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視為一種寒性藥材,能清內熱,散結散瘀,適用於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因此,將雄黃納入散毒雄黃丸的配方中,可以有效地達到散毒、抗炎、消腫的效果,使方劑的療效更為顯著。然而,因雄黃含有毒性,使用時需謹慎,應根據專業醫師的建議用量,以確保安全有效。
散毒雄黃丸中包含鬱金,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鬱金性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雄黃性溫燥,易傷陰血,而鬱金可解雄黃之毒,並輔助其清熱解毒,平衡藥性。
二、 活血化瘀,消散瘀血:鬱金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散毒雄黃丸消除炎症反應,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鬱金的加入,不僅能解雄黃之毒,更能加強散毒雄黃丸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散毒雄黃丸方劑中加入巴豆,乃利用其峻下逐瘀之性,以達解毒散結之效。巴豆味辛性熱,具有攻毒瀉下的功效,能將積聚於體內的毒素及瘀血排出體外,並能開通閉塞之處,使氣血運行暢通,達到治療的效果。
然而,巴豆性烈,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判斷用量,方可避免其毒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散毒雄黃丸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纏喉風及急喉閉」,屬中醫急喉科重症,特徵為咽喉突然腫塞閉阻,導致氣機窒塞、痰壅氣逆,患者頃刻間牙關緊閉、昏仆不省人事,甚至危及性命。古代醫家視此為「風痰火毒壅盛」之證,需速攻痰涎、開閉通竅以救急。
方中強調「吐出頑痰立蘇」,說明其核心機理在於「湧吐痰涎」,透過催吐開泄上焦,解除咽喉閉塞,恢復氣道暢通。適用於痰涎膠結、阻塞咽喉之實證,尤其適合體壯邪實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雄黃(研,飛)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入肝、大腸經,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破痰涎、開閉結。
- 在本方作用:
- 「散毒」:雄黃善解瘡毒、風毒,針對喉風熱毒壅滯。
- 「破痰」:其辛溫走竄之性,能攻逐膠結之痰涎,破除咽喉閉塞。
2. 鬱金
- 性味功效:辛苦寒,入心肝肺經,傳統用於活血行氣、清心解鬱、化痰開竅。
- 在本方作用:
- 「行氣解鬱」:助疏暢氣機,緩解氣滯痰壅。
- 「輔助化痰」:其苦降之性協同雄黃,導痰下行。
3. 巴豆(去皮)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入胃、大腸經,為峻下逐痰、攻積導滯之猛藥。
- 在本方作用:
- 「劫痰開閉」:巴豆毒性猛烈,能刺激咽喉與胃腸,引發強烈嘔吐,迅速排出頑痰。
- 「通竅醒神」:透過吐法使氣機得通,神識隨痰出而復蘇。
輔助用藥邏輯
- 醋糊為丸:醋味酸收,能緩和巴豆、雄黃之峻烈毒性,同時酸性助溶解痰涎。
- 茶清送服:綠茶性涼,可稍制雄黃、巴豆之溫燥,兼清上焦熱毒。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吐法」為核心,利用巴豆的強烈催吐作用,配合雄黃解毒破痰、鬱金行氣開竅,形成「毒藥攻邪」的急救思路。其效如「刀劍出鞘」,直指痰毒壅塞之病勢:
- 痰涎得吐:巴豆刺激胃腸與咽喉,迫痰涎從上而出,解除氣道梗阻。
- 毒散氣通:雄黃瓦解痰毒鬱火,鬱金疏暢氣機,共助恢復肺胃升降。
- 峻藥速效:針對「卒然倒仆」之急症,以猛藥爭取治療時機,符合「甚者獨行」的治則。
此方體現古代醫家對急症「以毒攻毒」的思維,惟須辨證精準,僅用於痰閉實證,虛證或痰稀者不宜。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飛)1兩,鬱金1兩,巴豆(去皮)14枚。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丸,茶清送下。吐出頑痰立蘇,未吐再服。如至死者心頭上尚熱,即以刀尺鐵匙斡開口灌之下嚥,無有不活。如小兒急驚用2-3丸,量大小加減。一法用醋磨灌服,吐痰尤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毒雄黃丸, 出處:《醫學六要·治法匯》卷八。 組成:雄黃(研,飛)1兩,鬱金1兩,巴豆(去皮)14枚。 主治:纏喉風及急喉閉,卒然倒僕,牙關緊急,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