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喉閉飲中加入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通便之效。喉閉症狀多因外感風寒、痰濁阻滯所致,導致氣道阻塞,呼吸困難。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能強力攻逐腸道積滯,使痰濁下泄,開通氣道,以解除喉閉之症。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不可輕易使用。喉閉飲中往往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巴豆的毒副作用,並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用量。
喉閉飲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解毒消腫: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喉閉症常因外邪入侵,導致喉嚨腫痛、呼吸困難,雄黃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助於緩解喉嚨的炎症反應,改善呼吸道阻塞的症狀。
二、闢穢止痛:雄黃有闢穢止痛的作用,對於因外邪侵襲、痰濁壅盛導致的喉嚨疼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辛溫之性能驅散寒邪,並可化痰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喉閉的症狀。
喉閉飲中加入鬱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開鬱化痰:喉閉多因肝氣鬱結,痰濕阻滯所致,鬱金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能化解肝氣鬱結,使氣機暢達,利於痰液的排出。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鬱金亦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喉閉飲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纏喉風」及「單雙蛾」。纏喉風屬急症,多因風熱或痰火壅盛,致咽喉腫痛緊閉、呼吸困難;單雙蛾(即乳蛾)則為咽喉兩側腫脹化膿,狀如蠶蛾,多由熱毒上攻所致。兩者皆為咽喉閉塞之急重症,須速效攻毒、通閉開結。
組成與邏輯推理
巴豆(7粒,3生用、4炒存性)
- 生巴豆:峻下冷積、逐痰行水,以其辛熱毒烈之性,可破結攻毒,外用或內服少量能刺激黏膜,促使痰涎嘔吐排出。
- 炒巴豆:減緩毒性,保留瀉下逐痰之效,與生巴豆相配,調和峻烈之性,避免過度傷正。
- 合而用之,主攻咽喉壅塞之痰熱瘀毒,通過吐瀉使邪有出路。
雄黃(用量原缺,推測為少量)
- 性溫有毒,功擅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尤擅治癰腫疔毒。
- 在此方中助巴豆攻毒消腫,針對熱毒纏喉或乳蛾化膿之症。傳統用量應謹慎,多為輔佐之效。
鬱金(1個,推測為塊根切片或研末)
- 辛散苦降,能行氣解鬱、涼血破瘀,兼有利膽化痰之效。
- 方中與雄黃、巴豆相配,既可疏洩氣機助痰毒外達,又能緩解巴豆之燥烈,防止血熱鬱結。
治療原理
- 吐利祛邪:巴豆為主,通過催吐(刺激咽喉)、瀉下(通利腸腑),使痰熱毒邪從上(嘔吐)下(二便)分消,迅速開通閉塞。
- 解毒消腫:雄黃直折熱毒,鬱金散瘀通絡,合而清解局部腫毒,緩解咽喉膿腫。
- 給藥途徑:以茶調服或竹筒吹入,針對「口噤咽塞」之急症,確保藥物直達病所,體現急症外治與內服並用之巧。
此方為古代急救峻劑,以「斬關奪隘」之力速解喉閉,然須準確辨證屬實熱閉結者,用藥量與配伍比例乃關鍵。
傳統服藥法
巴豆7粒(3生,4炒存性),雄黃、鬱金1個。
上為末。
每服半匙,茶調細呷。如口噤咽塞,以竹筒吹藥入喉中,須臾吐利即醒。
方中雄黃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喉閉飲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服用喉閉飲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喉閉飲,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巴豆7粒(3生,4炒存性),雄黃、鬱金1個。 主治:纏喉風,單雙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