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中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是因為硃砂具有安神鎮驚的作用。這種藥材性味甘寒,入心肝經,能有效調和心神,適合用於治療因心神不寧所引發的各種症狀,如失眠、驚悸、焦慮等。硃砂中的成分能夠降低心臟的興奮性,穩定神志,進而促進睡眠質量。由於其具有重鎮心神的特點,與其他藥材如白芍、甘草等一起搭配,能進一步增強整體療效。
此外,硃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有“平肝”的作用,能夠疏理情緒,減少由情志不舒引起的內熱,幫助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透過這些功能,定中湯具備了治療和調理的雙重效果,使得患者在身體與心靈上得到全面的調整與恢復。因此,硃砂在方劑中的使用,顯示了中醫對於藥物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
定中湯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基於其解毒殺蟲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其具有解毒、殺蟲、燥濕之效。古人認為,心火過旺易導致神志不清、心煩不寧,而雄黃能清心火,鎮心安神。同時,雄黃也能殺滅體內寄生蟲,改善因蟲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因此,定中湯中加入雄黃,意在清心火、解蟲毒、安神志,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神志不清、心煩不寧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中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痘瘡回水時,毒伏陽明,脾胃受戕」及「小兒痘瘡吐瀉并作」。古時痘瘡(如天花或水痘)病程中,若見吐瀉並作,乃因熱毒內陷陽明胃腑,擾亂脾胃升降,致中焦失和。此時需收斂胃氣、解毒安中,以止吐瀉,防正氣耗脫。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真黃土(伏龍肝):
- 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傳統用於溫中止瀉、降逆和胃。其炮製以沸湯浸泡,取沉降之性以鎮吐瀉,且外煨熱服,強化溫中之力。
- 邏輯:痘毒熱鬱脾胃時,黃土可吸附濁毒(物理性收斂),並借其溫性緩解寒熱錯雜之吐瀉。
朱砂:
- 甘涼質重,清心鎮驚、解毒安神。此處用少量(五分)研細,取其鎮靜之效,可能針對痘毒內擾神明所致煩躁。
- 邏輯:熱毒上擾心神時,朱砂可抑陽亢,間接助脾胃安定(母病及子,心火寧則胃火降)。
雄黃:
- 辛溫有毒,燥濕殺蟲、辟穢解毒。古方常用於痘疹癰疽,此處配伍(一錢)可能取其解毒之力,直接化解陽明伏毒。
- 邏輯:雄黃燥濕解毒,與黃土協同,一收一攻,清除脾胃濕熱穢濁。
加減配伍意涵:
- 煩躁悶亂發渴:加片腦(冰片)半分開竅醒神,牛蒡子湯清熱透毒。此症顯示熱毒熾盛,上攻心包,故加強清透。
- 砂糖調服:甘緩和中,既能矯味,亦可緩朱砂、雄黃峻烈之性,顧護胃氣。
全方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解毒安中,升降並調」為核心:
- 黃土為君,沉降止瀉,溫中和胃;
- 雄黃為臣,直攻陽明伏毒;
- 朱砂為佐,鎮心安神,防毒熱擾心;
- 冰片、牛蒡子為使,針對變證開竅透邪。全方兼顧「毒、吐、瀉、煩」四大關鍵,體現古人對痘瘡變證的標本處理思維。
傳統服藥法
真黃土1塊(在碗內百沸湯泡,即以碗蓋,少傾出用。如冷,傾入盞內,外以熱水燉熱。用兩酒盞和藥),朱砂(研細)5分,雄黃(研細)1錢。
煩躁、悶亂、發渴,加片腦半分,牛蒡子湯2盞和服。
收斂胃氣,止吐瀉。
朱砂、雄黃和勻,以黃土湯稍加砂糖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中湯,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真黃土1塊(在碗內百沸湯泡,即以碗蓋,少傾出用。如冷,傾入盞內,外以熱水炖熱。用兩酒盞和藥),朱砂(研細)5分,雄黃(研細)1錢。 主治:收斂胃氣,止吐瀉。主治:痘瘡回水時,毒伏於陽明,脾胃受戕。小兒痘瘡,吐瀉並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