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靈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香靈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丁香的溫熱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疼痛,有助於藥效發揮。
-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 丁香氣味芳香,可醒脾開胃,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因寒凝氣滯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丁香的芳香之氣亦能起到闢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寒氣凝滯所致的口臭、腹脹等症狀。
香靈丸中含有硃砂,主要是基於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其鎮心安神作用主要體現在抑制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而清熱解毒則可緩解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在香靈丸中,硃砂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夠起到協同作用,有效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症狀。然而,由於硃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要謹慎,應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香靈丸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 五靈脂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香靈丸主治心氣不足、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胸悶、失眠等症,五靈脂可改善血瘀情況,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
- 理氣止痛: 五靈脂不僅活血,更能理氣止痛。香靈丸中常與其他理氣藥材搭配使用,如香附、陳皮等,共同達到理氣解鬱、和胃止痛的效果。對於心胸疼痛、胃脘脹痛等症,五靈脂能起到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香靈丸主要用於治療「嘔吐不止」,其組方簡潔,針對嘔逆之證,以溫中降逆、化瘀止嘔為核心。古代醫家認為嘔吐多因胃氣上逆,或寒邪犯胃,或痰瘀阻滯所致。此方結合辛溫行氣、活血鎮驚之品,標本兼顧,尤其適合寒邪夾瘀或胃氣不和之嘔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丁香(6錢)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為「溫中止嘔要藥」。
- 傳統功效:降逆止嘔,溫中散寒,善治胃寒嘔吐、呃逆。
- 本方中為君藥,直接針對胃氣上逆之病機,通過溫通散寒以安胃氣。
五靈脂(4錢)
- 性味苦甘溫,歸肝經,為活血化瘀之品。
- 傳統功效:化瘀止痛,古代亦用於「胃脘瘀滯」所致嘔逆。
- 此處配伍目的:
- 化瘀通滯,防止久嘔傷絡或血瘀阻胃;
- 與丁香協同,辛溫與苦溫並用,氣血同調,增強止嘔之效。
辰砂(6錢,研飛)
- 即朱砂,性味甘微寒,歸心經,為重鎮安神藥。
- 傳統功效:鎮驚安神,清熱解毒。
- 在本方中的作用:
- 嘔吐劇烈者易擾亂心神,朱砂可鎮靜安定,間接平息胃氣上逆;
- 其微寒之性可稍制丁香、五靈脂之溫燥,避免過熱傷陰。
狗膽或豬膽汁為丸
- 膽汁苦寒,能清熱解毒,與朱砂共佐制全方溫性。
- 另可引藥入肝膽經,協調樞機,助胃氣下降。
生薑、橘皮湯送服
- 生薑為「嘔家聖藥」,加強溫中止嘔;橘皮理氣健脾,助運化而止逆。
- 兩者為引經藥,引導主藥作用於脾胃。
整體配伍邏輯
- 溫通降逆為主:丁香配伍五靈脂,辛開苦降,化解寒瘀膠結之嘔逆。
- 鎮靜安神為輔:辰砂制約嘔吐所致心神不寧,亦防溫藥過燥。
- 寒熱並用:膽汁與生薑、橘皮形成寒熱調和,避免偏性過盛。
此方適用於「寒瘀夾雜」之嘔吐,如胃寒兼久病瘀阻,或嘔吐劇烈伴煩躁者,通過溫中、化瘀、鎮驚三重機制協同止嘔。
傳統服藥法
丁香6錢,好辰砂(研,飛)6錢,五靈脂(揀如鼠屎者,淘去沙石,曬乾)4錢。
上香、脂先為細末,後入砂,再研勻,狗膽或豬膽汁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丸,生薑、橘皮湯磨下。
香脂丸(《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卷五)、六丁丸(《百一》卷二引薑堯章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靈丸,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丁香6錢,好辰砂(研,飛)6錢,五靈脂(揀如鼠屎者,淘去沙石,曬乾)4錢。 主治:嘔吐不止。
香靈丸, 出處:《理瀹》。 組成:香附1兩,靈脂(生)1兩,靈脂(熟)1兩,黑白醜(生)5錢,黑白醜(熟)5錢。 主治:消食,消水,消酒,消氣,消痞,消脹,消積,消痛。主治:內傷飲食,胸膈飽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