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耆散
XIA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1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耆散中加入丁香,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效。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胃、降逆氣、止嘔吐之效。
方中加入丁香,旨在溫補脾胃,散寒止嘔,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寒、氣逆上衝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狀。
丁香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香附、白朮等配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中散寒、健脾止嘔的功效。
香耆散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香耆散常用於治療氣虛外感、表虛自汗、癰疽瘡瘍等症,而黃耆的補氣固表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病邪入侵,並促進傷口癒合。
- 相輔相成: 香耆散中其他藥材如香附、白芷等,也具有解表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黃耆與這些藥材相配伍,可以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並避免單一藥物作用過強,造成副作用。
香耆散中含有硃砂,主要源於其鎮心安神的功效。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之效。
古人認為心主神志,若心火過旺,則易出現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硃砂能清心火,安神志,從而達到鎮心安神的目的。因此,香耆散中加入硃砂,旨在治療因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狀。
香耆散方中加入五靈脂,是基於其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香耆散主要針對風濕痺痛、筋骨疼痛、腰膝酸軟等症,而五靈脂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功效,能有效改善風濕痹痛所致的疼痛和僵硬。
此外,五靈脂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進一步緩解疼痛,並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筋骨組織,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因此,五靈脂的加入,可以增強香耆散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耆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驚癇,風癇掣動,定後再作」,指小兒因風痰內擾、心神不寧,出現抽搐反覆發作之症。古代醫家認為驚癇多與「風邪夾痰」「心肝血虛」相關,發作時肢體掣動,靜止後易復發。香耆散以鎮驚、祛風、益氣為核心,針對癇證發作後的餘邪未清、正氣虧虛而設,旨在標本兼顧。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雞舌香(研)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古代用於「辟惡氣、溫中降逆」。
- 在此方中,其辛散之性可疏通氣機,兼能化痰開竅,緩解風痰壅塞所致之抽搐。
黃耆(銼)
- 甘微溫,補氣固表,尤善益脾肺之氣。
- 癇證反覆發作易耗傷正氣,黃耆可扶助正氣,以禦風邪內侵,間接穩定神魂。
丹砂(研)
- 即朱砂,甘微寒,重鎮安神,為古代鎮驚要藥。
- 直接針對「驚癇」心神不寧之病機,鎮攝浮越之風陽,安定魂魄。
五靈脂
- 苦甘溫,活血散瘀,通絡止痛。
- 此處用半錢,量輕取其「通絡」之效,疏通經脈氣血,助緩解掣動。
全方配伍思路
- 標本同治:丹砂鎮驚治標,黃耆補氣固本;雞舌香、五靈脂調暢氣血痰瘀,共成「鎮驚安神、祛風通絡、扶正防復」之效。
- 藥性協同:辛溫(雞舌香、五靈脂)與甘寒(丹砂)並用,寒溫互制,避免過燥或過涼傷兒體。
- 劑量特點:全方總量輕(約四錢匕),符合小兒用藥「量少效專」原則,以米飲調服護胃,助藥力緩行。
推測治療原理
透過重鎮安神(丹砂)、補氣固表(黃耆)穩定氣血基礎,輔以辛香通絡(雞舌香、五靈脂)驅散風痰,使驚癇發作後的殘餘風邪得消,氣血經脈通暢,從而減少復發。全方側重「調氣血、安神明」,契合古代對癇證「風痰擾動」的認識。
傳統服藥法
雞舌香(研)1錢,黃耆(銼)1分,丹砂(研)2錢,五靈脂半錢。
上為散。
每服半錢匕,陳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耆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一。 組成:雞舌香(研)1錢,黃耆(銼)1分,丹砂(研)2錢,五靈脂半錢。 主治:小兒驚癇,風癇掣動,定後再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