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母丁香膏中加入五靈脂,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母丁香膏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母丁香膏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五靈脂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同時,五靈脂還有止痛的作用,能減輕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因此,加入五靈脂可以增強母丁香膏的療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母丁香膏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腎助陽之效。母丁香膏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寒濕腰痛等,而丁香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作用恰能緩解這些症狀。
二、母丁香膏中還包含其他藥材,如肉桂、小茴香等,這些藥材也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與丁香相輔相成,增強藥效,共同發揮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母丁香膏」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吐逆不止」,即頑固性嘔吐、噦逆等胃氣上逆之證。中醫認為嘔吐多因胃失和降,氣機上逆所致。此方以溫中止嘔、行氣降逆為主,適用於因寒邪或氣滯引起的嘔吐。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五靈脂(1兩)
- 性味苦甘溫,入肝經,傳統功效為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此方用之,可能取其「通降」之性,協助胃氣下行,且能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脘腹不適,間接助止嘔。
丁香(14個)
- 性味辛溫,入脾、胃、腎經,為溫中止嘔要藥。其辛香之氣能醒脾開胃,溫中散寒,尤其善降逆氣,常用於胃寒嘔吐、呃逆。
母丁香(7個)
- 性味功效與丁香相似,但氣味較丁香溫和沉緩,作用偏於溫中暖腎,多用於虛寒性嘔吐。與丁香配伍,加強溫降之力。
犬膽和丸
- 犬膽性寒味苦,傳統用於清熱解毒、平肝息風。此處可能取其苦降之性,反佐丁香之溫燥,以防過熱傷津,同時加強止嘔效果。
三、組方邏輯與可能機理
君臣佐使分析:
- 君藥:丁香、母丁香,溫中降逆為主。
- 臣藥:五靈脂,輔助行氣化瘀,調暢氣機。
- 佐使藥:犬膽,苦寒反佐,協調寒熱,助藥力直達病所。
配伍特點:
全方以辛溫降逆為主,佐以苦寒,體現「寒熱並用」的思路。丁香與母丁香協同溫胃止嘔,五靈脂通降氣血,犬膽既防溫燥太過,又增強止嘔之效。治療原理:
針對「胃寒氣逆」或「氣滯夾寒」之嘔吐,通過溫散寒邪、行氣降逆,使胃氣復常而嘔止。犬膽的苦寒性可能抑制胃中邪熱上沖,與丁香之溫相制約,共奏和胃之效。
四、劑型與用法特點
製成「餅子」陰乾,便於保存與服用;「倒流水送下」可能取其流動之勢,象徵引藥下行,助降逆氣,符合中醫「因勢利導」的治法思想。
總結
此方以溫降為主,寒溫並用,適合寒性嘔逆兼輕微氣滯者,體現了中醫「辛開苦降」的組方智慧,通過調和氣機、散寒降逆以達止嘔目的。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1兩,丁香14個,母丁香7個。
上為細末,用犬膽和為丸,如豌豆大,捏扁陰乾。
每服1餅子,倒流水送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母丁香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母丁香膏,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五靈脂1兩,丁香14個,母丁香7個。 主治:吐逆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