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消炎丸

解毒消炎丸

JIE DU XIAO Y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山東省藥品标準》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5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肝經 8%
心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消炎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解毒消炎: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解毒消炎。對於寒邪內侵、氣滯血瘀所致的炎症,丁香可起到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
  2. 增強藥效: 丁香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例如,丁香與黃芩、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材配伍,能提高其解毒消炎效果;與甘草、茯苓等健脾利濕藥材配伍,能增強其補脾益氣的功效。

解毒消炎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其中包含雄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雄黃具有很強的解毒效果,能有效抑制病毒和細菌的增長,對於各種毒素及炎症有顯著的清除作用。其主要成分砷化物,能增強免疫力,幫助身體抵抗病原體。

其次,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有燥濕化痰的功能,適合用於濕熱型的疾病,尤其是在治療熱毒性病症上能發揮良好效果。雄黃能夠調和脾胃,促進腸道排毒,進而減輕由內毒引起的發炎狀況。

最後,雄黃的使用需要注意劑量和禁忌,因為其含有砷元素,過量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在配方中適量使用能充分發揮其療效,同時保障安全。因此,雄黃在解毒消炎丸中的成分設置是根據其藥理特性和傳統應用而定的,旨在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解毒消炎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之一——蟾酥,主要來自蟾蜍的分泌物。蟾酥具有強效的解毒、消炎及抗菌的特性,能夠有效地處理各種感染及炎症反應。在中醫理論中,蟾酥被認為能清熱解毒,能夠消除體內的毒素,減輕腫脹和紅腫。因此,在解毒消炎丸中加入蟾酥,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治療熱毒引發的各類炎症上更加顯著。

此外,蟾酥中的活性成分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進一步加速炎症區域的修復過程。蟾酥的藥性較為寒涼,能夠中和體內的熱邪,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這些特性使得蟾酥成為解毒消炎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提升了方劑的整體效果。

解毒消炎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硃砂,這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硃砂,學名辰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功效。中醫認為,許多疾病的發生與體內的毒素及炎症有關,硃砂能夠針對這些問題,幫助清除體內的有害物質。

在解毒方面,硃砂可有效減少內熱,幫助解除因毒素引起的各種癥狀,如發炎、腫痛等。而在消炎方面,硃砂的使用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促進身體的恢復。此外,硃砂還可用於治療某些神經系統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安神效果,進一步改善由毒素引起的不適。因此,將硃砂納入解毒消炎丸中,能夠從多方面強化方劑的療效,使其在治療相關疾病時更為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毒消炎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癰、疖、疔瘡,毒蟲咬傷,乳蛾,喉風,喉痛,一般咽喉紅腫疼痛」,皆屬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之實熱證。其病機多為火毒熾盛,蘊結肌膚或咽喉,導致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

  1. 癰、疖、疔瘡:為火毒鬱結肌膚,氣血壅滯而成,常見紅腫焮痛,甚則化膿潰爛。
  2. 毒蟲咬傷:蟲毒入侵,局部腫痛,或伴發熱,需解毒消腫。
  3. 乳蛾、喉風、喉痛:熱毒上攻咽喉,致咽喉腫痛、吞嚥困難,甚則化膿。

此方以「解毒、消腫、止痛」為核心,適用於熱毒壅盛之證,既能內服清解內蘊之毒,又可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

  1. 蟾酥(主藥)

    • 性味辛溫,有毒,歸心經。
    • 功效:解毒消腫、止痛開竅。
    • 原理:其辛溫走竄之性,能通絡散結,兼以毒攻毒,對癰腫疔瘡、咽喉腫痛有速效。
  2. 雄黃(輔藥)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胃、大腸經。
    • 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原理:善解瘡瘍毒邪,與蟾酥配伍增強解毒之力,尤對蟲毒咬傷有效。
  3. 朱砂(輔藥)

    • 性味甘微寒,有毒,歸心經。
    • 功效:清心安神、解毒。
    • 原理:寒性可制蟾酥、雄黃之溫燥,兼能鎮靜安神,防熱毒擾心。
  4. 丁香(佐藥)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
    • 功效:溫中降逆、散寒止痛。
    • 原理:其辛溫之性可助藥力透達,兼防寒涼過度傷胃,並行氣止痛。
  5. 百草霜(外衣)

    • 性味辛溫,歸肝、脾、胃經。
    • 功效:收斂止血、消積解毒。
    • 原理:作為外衣,兼有吸附毒素、保護藥性之效。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以毒攻毒為主:蟾酥、雄黃均為有毒之品,但善解瘡毒、蟲毒,針對熱毒壅盛之證,以峻烈之性速消腫痛。
  2. 寒溫並用:朱砂微寒制約蟾酥、雄黃之溫燥,避免過度辛溫助火。
  3. 內外兼治
    • 內服:藉蟾酥、雄黃解毒消腫,朱砂清心安神,丁香行氣助藥力。
    • 外用:以醋或冷開水調敷,直達病所,加強局部解毒止痛之效。
  4. 劑型設計
    • 水丸泛製,便於服用與劑量控制。
    • 45℃以下乾燥,保留蟾酥等成分活性。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範疇外,本方因具「辛溫走竄、解毒散結」之性,或可應用於:

  • 無名腫毒:氣滯血瘀所致局部腫硬。
  •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熱毒壅滯頤頜部位。
  • 牙齦腫痛:胃火上升之牙齦充血疼痛。

須注意其藥性峻烈,須嚴格遵循劑量與適應證。

傳統服藥法


丁香450克,雄黃200克,蟾酥200克,朱砂150克。
解毒,消腫,止痛。
上為細末,蟾酥粉碎過80目篩,加70%乙醇適量,待其脹透,加入朱砂、雄黃末攪拌均勻,45℃乾燥後,粉碎成細粉,過篩,再加入丁香細粉混勻,過篩。用60~70%乙醇泛為細小水丸,45℃以下乾燥,另取百草霜適量上衣,外包蟲膠、玉米朊即得,每50粒重1克。
飯後服,1次4-6粒,日3次;兒童1次2-3粒,嬰兒1次1粒,外用適量,用冷開水或醋烊化後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乳腺炎乳房腺體瘤急性會厭炎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消炎丸, 出處:《山東省藥品标準》。 組成:丁香450g,雄黃200g,蟾酥200g,朱砂150g。 主治:解毒,消腫,止痛。主治:癰、癤、疔瘡,毒蟲咬傷,乳蛾,喉風,喉痛,一般咽喉紅腫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