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硇砂煎丸」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 木香味苦性溫,能行氣止痛,善於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燥濕止瀉: 木香兼具燥濕止瀉之效,對於脾胃濕熱導致的腹瀉、泄瀉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木香在「木香硇砂煎丸」中起著疏肝理氣、燥濕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治療相關病症。
木香硇砂煎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與方中硇砂、木香等藥物協同作用,治療因濕熱內蘊引起的腹痛、泄瀉、便祕等症。
-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大黃在木香硇砂煎丸中起着瀉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治療濕熱內蘊、瘀血阻滯等症的效果。
木香硇砂煎丸中加入三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三稜味苦辛,性溫,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中木香、硇砂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有效消散胃腸積滯,緩解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三稜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此藥性與方中硇砂、木香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木香硇砂煎丸」中加入巴豆的原因,主要源於其峻下逐瘀的功效。
巴豆性峻烈,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驅除腸道積滯,並活血化瘀,對於腸胃積滯、腹痛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並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配伍其他藥物,方能發揮藥效,避免毒副作用。
木香硇砂煎丸方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肉桂味辛甘,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的功效。木香硇砂煎丸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肉桂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緩解疼痛。
- 引藥入裏,增強療效:肉桂性溫,能引藥入裏,有助於木香、硇砂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其藥效,達到治療脾胃虛寒的效果。同時,肉桂的辛散之性,可與硇砂的燥濕作用相協調,促進濕邪的排出,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
「木香硇砂煎丸」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疏肝解鬱: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方中加入青皮,可以幫助木香、硇砂等藥材更好地行氣止痛,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
- 促進藥物吸收:青皮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與木香、硇砂等藥材配伍,可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木香硇砂煎丸」方劑中包含「蓬莪朮」,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化滯:蓬莪朮性溫,味辛苦,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方劑中硇砂性寒,善於收斂止瀉,但易傷脾胃。蓬莪朮則可溫脾胃,促進消化,避免硇砂寒性過於傷脾,達到消積化滯的效果。
- 調和藥性:蓬莪朮氣味辛香,可以中和硇砂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降低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地發揮藥效。
木香硇砂煎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消化: 附子性熱,入腎經,能溫陽補火,散寒止痛。木香硇砂煎丸以木香、硇砂爲主,善於消食化積,但脾胃虛寒者,易致寒邪內阻,影響藥效。附子溫陽助脾胃,可增強藥物的消化功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
- 緩和寒涼,防副作用: 硇砂性寒,善於消食化積,但寒性較烈,久服易傷陽氣。附子溫陽補火,可緩和硇砂的寒性,降低其對脾胃的損傷,避免出現寒性副作用,保證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木香硇砂煎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木香硇砂煎丸以硇砂為君藥,性寒,善於降逆止嘔,但易傷脾胃陽氣。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避免硇砂寒性過於損傷脾胃,並增強藥效。
- 調和藥性,緩解寒性副作用:硇砂為重金屬,性寒毒烈,易傷正氣。乾薑的溫性可調和藥性,緩解寒性副作用,減少對人體的傷害,提高用藥安全性。
木香硇砂煎丸方劑中含有「墨」,主要原因如下:
- 引藥入肝: 墨性寒,能引導藥力入肝經,而木香硇砂皆偏於燥熱,需藉由墨的寒性引導,才能更有效地直達肝臟,發揮治療作用。
- 抑制藥性: 硇砂性烈,易傷脾胃,墨能收斂藥性,防止硇砂過於燥烈,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損傷,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木香硇砂煎丸方劑中包含硇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硇砂性寒,味辛,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此方中硇砂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胃腸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配合木香的疏肝理氣作用,可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 古代醫家認為,硇砂具有化腐生肌的作用,對於潰瘍、瘡瘍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此方中加入硇砂,可能也考慮到其對於胃腸潰瘍等病症的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木香硇砂煎丸主治功效分析
木香硇砂煎丸,綜觀歷代醫家典籍記載,其主要功效在於 消癥破積、行氣活血、溫陽散寒,針對因氣滯血瘀、寒邪凝滯所致的癥瘕積聚、血塊刺痛等病症具有顯著療效。
病機與治療原理
此方所針對的病機核心為 氣滯血瘀、寒邪凝滯。癥瘕積聚,多因情志不暢、飲食失調,導致氣機鬱滯,血行不暢,積聚成塊,或因寒邪入侵,經脈阻滯,氣血運行受阻,亦可形成癥瘕積聚。而血塊刺痛,則多因瘀血內阻,經脈痹阻不通,氣血失養所致。
木香硇砂煎丸的組方,充分體現了針對病機的治療思路:
- 行氣止痛,消磨積滯: 木香、青皮、蓬莪朮、三稜等藥,均為行氣要藥,能疏肝理氣,破血行氣,消癥散積,推動氣機運行,使瘀滯得以疏通,積塊得以消散,疼痛得以緩解。
- 溫陽散寒,通經止痛: 肉桂、附子、乾薑等辛熱藥物,能溫經散寒,補火助陽,振奮陽氣,散寒止痛,使寒邪得以消散,經脈得以溫通,氣血運行得以恢復。
- 峻下逐積,破結散瘀: 大黃、巴豆,具有峻下逐水、破結散瘀之功,能蕩滌腸胃積滯,使瘀血積塊得以排除。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墨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減輕腫脹疼痛。
- 消癥破癰,去腐生肌: 磠砂性烈,能消癥破癰,去腐生肌,對於堅硬的積塊具有較強的消散作用。
諸藥合用,寒熱並用,攻補兼施,共同發揮消癥破積、行氣活血、溫陽散寒之效,針對病機,標本兼治,故能有效治療癥瘕積聚、血結刺痛等病症。
古籍記載與應用
歷代醫家對木香硇砂煎丸的應用範圍多有記載:
- 婦人科疾病: 《衛生寶鑑》明確指出,此方用於治療婦人消痃癖積聚,血塊刺痛。
- 脾胃虛寒: 《衛生寶鑑》亦記載,此方適用於脾胃虛寒,宿食不消,久病不癒者。
- 癥瘕積聚: 《博濟方》、《聖濟總錄》等醫籍均記載,此方能消癥瘕積聚,血結刺痛。
- 各種積滯: 《雜病廣要》提到此方可治一切氣,及消宿食,表明其應用範圍不僅限於癥瘕積聚,還包括其他類型的積滯。
- 食積氣滯: 《博濟方》指出,若因傷冷、食冷、酒冷水等導致結聚腹內、氣塊疼痛,可使用此方。亦可針對牛羊魚鱉肉所致之氣塊不散,宿酒不消,以及黏食不消所造成的積滯。
此外,古籍中也提到,此方可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應用:例如,若酒宿未消,血氣不調,可用當歸酒送服;孕婦服用後要轉移藥力,可用淡茶送服。
綜合來看,木香硇砂煎丸是一首具有顯著療效的方劑,其組方精妙,攻補兼施,既能消癥破積,又能行氣活血,溫陽散寒,適用於多種因氣滯血瘀、寒邪凝滯所致的病症,在古代醫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傳統服藥法
木香1分,大黃(炮) 1分,荊三稜(生用) 1分,巴豆(去皮膜,不出油用,細研) 1分,官桂(去皮) 1分,青皮(去白) 1分,筒子漆(炒) 1分,蓬朮(炮) 1分,附子(炮,去皮臍) 1分,乾薑(炮)1分,香墨1指節大(細研),硇砂半兩(以好醋1盞浸一宿,去砂石)。上將大黃末、荊三稜末、巴豆等三味,同於銀石器內,以好醋1升,煎一二沸;次入硇砂,同熬成膏;次入諸藥末,和勻,再入臼杵,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傷冷食、冷酒、冷水,結聚腹內,氣塊疼痛,用乾薑湯或橘皮湯送下;夾食傷寒,白湯送下亦可;粘食不消成氣塊,即用煮面湯送下;食牛、羊、魚、鱉肉成氣塊不散,用所傷汁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出現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香硇砂煎丸,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木香1分,大黃(炮)1分,荊三棱(生用)1分,巴豆(去皮膜,不出油用,細研)1分,官桂(去皮)1分,青皮(去白)1分,筒子漆(炒)1分,蓬朮(炮)1分,附子(炮,去皮臍)1分,乾薑(炮)1分,香墨1指節大(細研),硇砂半兩(以好醋1盞浸1宿,去砂石)。 主治:癥瘕積聚,血結刺痛。
木香硇砂煎丸,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木香1兩,硇砂1兩,官桂1兩,附子1兩(炮),乾漆1兩(去煙),豬牙皂角1兩,細辛1兩,乳香1兩(研),京三棱1兩(炮),廣茂1兩(炮),大黃1兩(炒,令爲末),沒藥1兩(研),乾薑1兩(炮),青皮1兩,巴豆霜半兩。 主治:婦人痃癖積聚,血塊刺痛,脾胃虛寒,宿食不消,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