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赭石挨癖丸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原因有二:
1. 抑制嘔吐: 代赭石性寒,味甘澀,入脾、胃經,具有鎮嘔止吐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寒邪客胃、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代赭石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收斂止瀉: 代赭石亦具收斂固澀之功,可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內侵導致的腹瀉。
因此,赭石挨癖丸中加入代赭石,旨在通過其鎮嘔止吐、收斂止瀉的功效,緩解患者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赭石挨癖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因為青皮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性溫,入肝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狀。
- 降逆止嘔: 青皮能降逆止嘔,對於肝氣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青皮在赭石挨癖丸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各種症狀的效果。
赭石挨癖丸中加入莪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瘀: 莪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破血化瘀之功效。方中赭石偏於收斂止瀉,易導致氣滯血瘀,而莪朮能促進氣血運行,使藥效更顯著。
- 增強療效: 赭石挨癖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停滯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莪朮能促進消化、消食積,同時也能改善瘀血阻滯,因此加入莪朮能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治療更全面、更有效。
赭石挨癖丸中添加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調和脾胃: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其疏肝理氣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脾胃不和,而健脾消食則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緩解挨癖症狀的目的。
- 配合赭石,增強療效:赭石性寒,善於收斂止瀉,而木香則溫中行氣,二者相配,寒溫相濟,可有效改善因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並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進一步緩解挨癖症。
赭石挨癖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的功效。赭石挨癖丸多用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導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肉桂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改善寒凝氣滯,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溫通氣血,行氣止痛: 肉桂能溫通氣血,行氣止痛。赭石挨癖丸中,赭石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但可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肉桂則可以溫通氣血,緩解赭石的收斂作用,避免其造成氣滯血瘀,進一步加重腹痛等症狀。
赭石挨癖丸方中含有巴豆,其主要原因為:
- 瀉下攻積: 巴豆性峻,具有強力瀉下之效,可有效清除腸道積滯,對於因食積、氣滯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有顯著效果。赭石也有助於消積化滯,與巴豆相輔相成,加強攻積之力。
- 活血化瘀: 巴豆雖毒性較強,但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滯不通的情況。赭石也具活血化瘀之功,二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的療效,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幫助。
赭石挨癖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急,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赭石挨癖丸的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而大黃的瀉熱通便功效可以幫助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達到治療挨癖的目的。
- 活血化瘀: 大黃除了瀉熱通便外,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大黃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赭石挨癖丸中加入大黃,既能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又能活血化瘀,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赭石挨癖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血膜裹水成癖」,指體內水液停聚,被血分鬱結所包裹,形成固定於脅肋部位的積塊(「癖」為積聚之一類),臨床表現為:
- 脅旁時痛:積聚阻滯肝膽經絡,氣血不通則痛。
- 潮熱或寒熱往來:癖積鬱而化熱,或影響少陽樞機,故見發熱如瘧狀,屬「半表半裏」之證。
- 氣壯者宜之:方中含巴豆霜、大黃等峻藥,適合體質壯實、正氣未虛者,若氣弱則不勝攻伐。
此證病機關鍵為「血水互結,氣滯成癖」,部位在脅肋(肝膽所主),非單純氣滯或痰濕,故需破血逐水、行氣消積並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赭石(水飛)
- 定位:重鎮降逆,入肝經血分。
- 作用:沉降肝氣,兼能化瘀,《本草綱目》言其治「血痹血瘀」。此處用於引藥下行,協調諸藥攻逐脅下血水之結。
2. 青皮(醋炒)、莪朮(煨)、木香
- 行氣破滯:
- 青皮醋炒加強疏肝破氣,散脅下之結;
- 莪朮煨後緩其峻性,專攻血中氣滯,破癖積;
- 木香調三焦氣機,助青皮、莪朮行氣活血。
- 協同邏輯:三者共解「氣滯」致癖之因,氣行則血水易散。
3. 肉桂
- 溫陽通脈:癖積久鬱易夾寒凝,肉桂溫通經脈,助氣血運行,兼防赭石、大黃寒涼傷陽。
4. 巴豆霜(去油)、大黃
- 峻下逐水:
- 巴豆霜去油減毒,留其辛熱峻烈之性,攻逐冷積、瀉下痰水;
- 大黃瀉熱通腑,與巴豆霜寒熱相制,既除鬱熱,又協力攻癖。
- 血水並治:二藥配伍,從二便分消血水互結之邪。
5. 醋煮麵糊為丸,薑湯送服
- 醋製:增強軟堅散結之效,引藥入肝經。
- 薑湯:和胃降逆,緩和巴豆、大黃峻烈之性,防嘔吐傷胃。
全方配伍特點
- 攻逐為主:集行氣(青皮、木香)、破血(莪朮)、瀉下(巴豆、大黃)、溫通(肉桂)、重鎮(赭石)於一爐,針對「血水氣互結」之頑癖,務求速去實邪。
- 動靜相兼:赭石沉降防巴豆、大黃瀉下太過;肉桂溫煦制寒涼,避免冰伏氣血。
此方體現「癥瘕癖積,非攻不克」之思路,然須審證明確,屬實證者方可用之。
傳統服藥法
赭石(水飛)3錢,青皮(醋炒)3錢,莪朮(煨)3錢,木香3錢,肉桂3錢,巴豆霜(去油)1錢,大黃1錢。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蘿蔔子大。
每服5丸,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破血逐積之功,孕婦慎用。
- 本方有瀉熱通便之功,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赭石挨癖丸, 出處:《保赤存真》卷九。 組成:赭石(水飛)3錢,青皮(醋炒)3錢,莪朮(煨)3錢,木香3錢,肉桂3錢,巴豆霜(去油)1錢,大黃1錢。 主治:血膜裹水成癖,脅旁時時作痛,時發潮熱,或寒熱往來似瘧,氣壯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