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行藥方中使用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 攻堅逐瘀: 巴豆性峻猛,可瀉下攻積,驅除腸道積滯,適用於積滯堅硬難以排出之症。
- 消腫止痛: 巴豆具有破瘀散結的功效,對於因瘀血腫痛、症狀頑固者,可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使用時需謹慎。醫師需根據患者病症,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減少其毒副作用。
「行藥方」中包含「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對於因濕熱、積滯、便祕等原因引起的腹痛、腹脹、便祕,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泄,達到通便止痛之功效。
- 清熱解毒: 大黃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癰疽疔瘡、腸癰、黃疸等。在「行藥方」中,大黃可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增強療效。
行藥方中的[雄黃],主要用於解毒燥濕、祛痰化痰。雄黃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能夠清除體內的濕熱和毒素,對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痰濕阻滯、發炎等症狀有很好的效果。它還能夠祛痰化瘀,幫助改善因痰濕引起的疾病。這使得雄黃在[行藥方]中發揮了重要的療效,幫助達到清熱解毒、化痰燥濕的效果。
行藥方中使用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理氣: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擅長行氣止痛,疏肝解鬱,可改善肝氣鬱滯所致的胸悶、腹脹、胃痛、脅痛等症狀。
二、健脾消食: 木香亦可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情況有一定療效。
因此,行藥方中加入木香,旨在通過疏肝理氣和健脾消食,達到整體調理脾胃、行氣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行藥方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行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大麻風(麻風病),亦可能涵蓋其他皮膚病及瘀血癥狀。其組成及治療原理,因不同文獻記載而略有差異,但核心思想大致相同。
方劑組成及功效分析:
文中出現數種行藥方組成,主要成分包含:
**峻下藥:**巴豆、大黃、白牽牛、檳榔。此類藥物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清除腸胃積滯,驅除體內毒素,是治療大麻風等皮膚病的重要手段。大麻風被古人認為是體內毒邪蘊積所致,故峻下之法旨在徹底清除毒邪。 大黃更兼具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炎症反應。
**殺蟲藥:**雄黃。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用於殺滅可能導致或加重皮膚病的寄生蟲。
**理氣藥:**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溫中散寒,可能用於緩解因疾病引起的腹痛或消化不良等症狀。
**其他輔助藥物:**不同版本的行藥方中,還包含了甘草(調和藥性)、輕粉(瀉下,但具有毒性,用量需嚴格控制)等。 部分版本中出現了其他藥物,如皁角、風藤等,則可能根據病情和症狀進行加減,針對不同病竈調整治療方案。
治療原理:
行藥方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瀉下排毒:**通過峻下藥物的強烈瀉下作用,排出體內積聚的毒邪,這是治療大麻風的核心策略。古人認為大麻風的病機是毒邪內蘊,故而以瀉下排毒為主要治療手段。
**殺蟲止癢:**利用雄黃等殺蟲藥物,殺滅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從而減輕瘙癢等症狀。
**調和氣血:**部分藥物如木香,則具有調和氣血,改善臟腑功能的作用,可以輔助治療,減輕患者的整體不適感。
針對病竈: 部分古籍記載的行藥方會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例如針對頭面部病竈加用香白芷,針對潰爛加用皁角,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不同版本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瘋門全書》、《証治準繩‧類方》、《景嶽全書》、《靈驗良方彙編》等書中記載的行藥方組成存在差異,顯示出古代醫家在臨牀實踐中對此方劑的調整和改良。這些差異可能與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地域等因素有關。 此外,劑量和服用方法也存在差異,這更凸顯了古代中醫靈活運用方劑的特點。
總體而言,行藥方作為一種治療大麻風等皮膚病的複方,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強力瀉下排毒,輔以殺蟲止癢等手段,達到治療目的。 其組成和用法因古籍記載不同而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臨牀情況分析。 但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提及的藥物,尤其是巴豆和輕粉,具有較強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切勿自行嘗試。
傳統服藥法
巴豆肉5錢(淨油),生大黃1錢,明雄黃1錢,廣木香1錢。
上將巴豆肉搗爛,取老米飯數合,醋煮擂爛成糊,入各藥杵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茶送下。
如大瀉,即停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果症狀嚴重,請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行藥方, 出處:《瘋門全書》。 組成:巴豆肉5錢(淨油),生大黃1錢,明雄黃1錢,廣木香1錢。 主治:大麻風。
行藥方,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大黃1兩,白牽牛1兩,檳榔1兩,甘草3兩,輕粉5錢。 主治:癧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