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茯苓湯
DING XIANG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六七引《聖惠》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茯苓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包含了丁香、茯苓及木香等多種草本材料。在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調中和胃的功效。木香性溫味辛,能入脾、胃經,善於疏肝理氣,解決由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情況,木香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在丁香茯苓湯中,木香與丁香、茯苓相配伍,丁香溫中散寒,茯苓健脾利濕,三者協同作用,不僅能溫暖中焦,化濕開胃,還能調節氣機,使整體方劑更趨平衡,對治療寒濕困脾所導致的食少便溏、腹脹腹痛等症有良好療效。此方適用於脾胃虛寒、氣滯濕阻的患者,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系統健康。
丁香茯苓湯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利用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其辛香之氣,能上行於肺,降逆止嘔。而茯苓則偏於健脾利濕,二者相合,可溫中散寒,健脾化濕,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丁香茯苓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茯苓健脾:茯苓味甘淡,性平,善於利水滲濕,但其性偏寒,若脾胃虛寒,易致寒濕內停,則難以發揮其利水滲濕之效。乾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有助於溫煦脾陽,促進脾胃運化,使茯苓利水滲濕之效發揮更佳。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丁香味辛,性溫,有溫中降逆之效,但亦偏溫燥。茯苓性平,但偏於寒涼。加入乾薑,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使藥力更趨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寒之症。
丁香茯苓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包含了丁香、茯苓及附子等多種草藥。其中,附子的使用尤其值得注意。附子味辛、性大熱,歸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效。在丁香茯苓湯中,附子的加入主要是為了溫壯腎陽,祛除體內的寒濕,對症治療因腎陽虛弱所導致的水液代謝失調,如腰膝冷痛、小便不利或水腫等病症。同時,附子與丁香、茯苓等藥材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方劑溫陽利水的作用,達到改善症狀,恢復身體陽氣的目的。然而,附子含有烏頭鹼等有毒成分,需經炮製減毒後使用,且用量宜謹慎,以防中毒。因此,在應用此方時,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方,確保安全有效。
丁香茯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善於降逆止嘔,可緩解因脾胃虛寒、痰濕阻滯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丁香茯苓湯中,丁香辛溫,可溫中散寒,茯苓健脾滲濕,三者合用,更能增強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
- 燥濕化痰: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之功,可祛除脾胃濕痰,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促進丁香茯苓湯的療效。
因此,半夏的加入,不僅能起到止嘔的作用,更能促進脾胃運化,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丁香茯苓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由丁香、茯苓、甘草、生薑、大棗等多種中藥材組成,其中加入肉桂一藥,其用意深遠。肉桂味辛、性熱,歸心、腎、肝、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暖腎壯陽之功,能引火歸元,對於脾胃虛寒或下焦虛冷者尤為適用。在丁香茯苓湯中,肉桂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溫中散寒效果,還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提升治療寒濕困脾、消化不良、腹瀉等病症的療效。此外,肉桂的芳香醒脾特性,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使方中諸藥更好地吸收利用,達到調和氣血、健脾利濕的目的。總體而言,肉桂在丁香茯苓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是該方不可或缺的一環。
丁香茯苓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茯苓偏於健脾利濕,丁香偏於溫中散寒,而陳皮則可輔助二者,促進藥效發揮,使脾胃氣機通暢,濕邪得以祛除。
- 調和藥性: 丁香性溫,茯苓性平,二者配伍可能略偏燥。陳皮性溫,味辛,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療效。
丁香茯苓湯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丁香茯苓湯主治脾胃濕熱所致的口臭、腹脹、胸悶等症,茯苓能健脾化濕,消解濕熱,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止瀉除臭的目的。
- 寧心安神: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因脾胃濕熱引起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與丁香配伍,共奏寧心安神之效,使患者心神安定,睡眠改善。
主治功效
丁香茯苓湯
組成: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主治:
脾胃虛寒,宿飲留滯,導致嘔吐涎沫,或有酸水,不思飲食。
功效:
溫中祛寒、化痰止嘔、健脾益氣。
用法:
口服,每日 1 次,飯後服用。
注意事項:
- 本方含有附子,有毒,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
- 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丁香茯苓湯是由半夏、陳皮、丁香、茯苓、附子、乾薑、木香、肉桂等中藥組成,具有溫中祛寒、化痰止嘔、健脾益氣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宿飲留滯,導致嘔吐涎沫,或有酸水,不思飲食等症狀。服用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並注意服用禁忌和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木香4兩,丁香4兩,乾薑(炮)1.5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半夏(洗7次)1兩,肉桂(去皮)1兩, 陳皮(去白)1兩,縮砂0.5兩(一方有茯苓,無肉桂)。
嚼碎。每服4錢,水2盞,加生薑7片,大棗1個,煎7分,不拘時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茯苓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七引《聖惠》。 組成:木香4兩,丁香4兩,乾薑(炮)1兩半,附子(炮,去皮臍)1兩,半夏(洗7次)1兩,肉桂(去皮)1兩,陳皮(去白)1兩,縮砂半兩(一方有茯苓,無肉桂)。 主治:脾胃虛寒,宿飲留滯,以致嘔吐涎沫,或有酸水,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