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化痰湯

溫中化痰湯

WEN ZHONG HUA T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李氏醫鑑》卷二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脾經 26%
胃經 13%
心經 13%
腎經 13%
肝經 6%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中化痰湯中加入半夏,是基於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對於寒濕阻滯、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胸悶、痰多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針對脾胃虛寒、寒痰上逆所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

因此,在溫中化痰湯中加入半夏,可有效達到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的目的,促進病患的康復。

溫中化痰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化痰: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溫中化痰湯用於治療寒痰阻滯、脾胃虛寒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陳皮可理氣化痰,助藥力溫中散寒,使痰液易於排出。
  2. 健脾和胃:陳皮亦可健脾和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防止因寒痰阻滯導致的脾胃不和,進而影響藥效的發揮。

溫中化痰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化痰止咳的功效。溫中化痰湯常用於治療寒痰阻肺、脾胃虛寒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茯苓能夠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減少痰液生成;同時,茯苓還能利水滲濕,協助痰液排出。
  2. 配伍增效:茯苓與溫中化痰湯中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具有協同作用,共同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茯苓能減輕半夏的燥性,防止其傷津,並能與陳皮共同健脾利濕,促進痰液排出,使療效更佳。

溫中化痰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凝滯所致的痰濕阻滯,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幫助化痰止咳。
  2. 助化痰止咳:乾薑辛溫之性可以促進氣血運行,並有助於化解痰液,使痰液容易排出體外。同時,乾薑還具有止咳作用,可以緩解因痰濕阻滯所引起的咳嗽。

因此,溫中化痰湯中加入乾薑,可以有效溫中散寒,助化痰止咳,達到治療寒痰阻滯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中化痰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胸膈寒痰不快」,指因脾胃陽虛或寒邪內侵,導致水液代謝失常,凝滯成痰,停聚於胸膈所表現的症狀。其特徵為:

  • 痰質清稀,伴胸悶、噯氣或喉間黏膩感。
  • 寒象明顯,如畏寒、喜暖、舌淡苔白滑。
  • 氣機不暢,痰阻胸膈,故有「不快」之感,即脹悶不舒。

此處「寒痰」與熱痰(黃稠痰、口渴煩熱)有別,治法側重溫化,而非清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

  • 君藥
    • 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針對「寒」之本。能振奮脾陽,消除痰飲生成之源。
    •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直擊「痰」之標,擅化胸膈痰濁。
  • 臣藥
    • 陳皮:理氣行滯,助半夏化痰,解胸膈氣機鬱滯(「不快」之主因)。
    • 茯苓:甘淡滲濕,健脾利水,切斷生痰之途,與乾薑共固脾胃。
  • 佐使
    • 薑汁糊丸:增強溫中化痰之效,丸劑緩圖,適合痰飲漸積之證。

2. 配伍邏輯

  • 溫中+化痰:乾薑配半夏,溫陽與祛痰並行,標本兼治。
  • 行氣+滲濕:陳皮調氣以助痰消,茯苓利濕以絕痰源,符合「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之則。
  • 健脾為根:乾薑、茯苓暗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思路,透過溫補脾胃,杜絕痰濕再生。

3. 推衍功效

  • 溫散寒邪:乾薑之熱性可驅內寒,改善痰飲之寒冷特性。
  • 燥濕化痰:半夏、陳皮、茯苓協同化解已成之痰,尤其針對清稀寒痰。
  • 理氣寬胸:陳皮疏解胸膈氣滯,緩解脹悶「不快」之感。

此方結構簡練,緊扣「寒痰」病機,體現了「溫化、燥濕、行氣」的經典治痰法則。

傳統服藥法


半夏、陳皮、茯苓、乾薑。
薑汁糊丸。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化痰湯, 出處:《李氏醫鑑》卷二。 組成:半夏、陳皮、茯苓、乾薑。 主治:胸膈寒痰不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