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石子茴香散

SHAO SHI ZI HUI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腎經 17%
心經 12%
肺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5%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燒石子茴香散中包含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氣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可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消脹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病症。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燒石子茴香散中的其他藥物,如燒石子、香附等,也具有理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茴香與這些藥物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燒石子茴香散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能溫補脾腎陽氣,散寒止痛。方中茴香有行氣止痛之效,但其性偏涼,若單用茴香恐寒邪難除,故加入附子以溫陽散寒,助茴香止痛。
  2. 回陽救逆: 附子可回陽救逆,治療陽氣虛衰、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若患者因寒邪侵襲而出現上述症狀,附子可溫陽救逆,使陽氣回升,配合茴香散寒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附子的加入,不僅能溫陽散寒,更可回陽救逆,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燒石子茴香散」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方中加入肉桂,可溫暖脾腎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散寒止痛,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病症。
  2. 溫腎助陽:茴香具有溫腎助陽、理氣止痛的功效,而肉桂則能溫陽補腎,二者合用,可以加強溫腎助陽的功效,對於腎陽不足、陽虛寒凝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洩等症狀,療效顯著。

「燒石子茴香散」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配伍茴香等溫性藥物,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消食化積: 花椒味辛,有促進消化、行氣止痛的功效。與燒石子、茴香等藥物合用,可消食導滯,幫助消化不良、積食腹脹等症狀的改善。

因此,花椒在「燒石子茴香散」中起到了溫經散寒、消食化積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燒石子茴香散中加入胡椒,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茴香行氣止痛:胡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與茴香相配,可增強茴香行氣止痛的效果,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引藥入脾胃:胡椒味辛辣,能引藥入脾胃,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胡椒也能促進消化吸收,增強藥物的療效。

「燒石子茴香散」方中加入「巴戟天」,乃因其具有補腎壯陽之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巴戟天性溫,入腎經,能溫補腎陽,壯腰膝,並可改善因腎虛所致的陽痿、早洩等症狀。此外,巴戟天亦具利水消腫、祛風濕之效,有助於改善寒濕所引起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將巴戟天加入「燒石子茴香散」中,可增強方劑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燒石子茴香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痛,化痰止咳。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腎經,具有理氣止痛,健脾開胃,散寒止痛的功效。兩者配伍,可以增強溫中散寒之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助陽化氣:乾薑具有助陽化氣的作用,可以促進脾胃陽氣的升發,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與茴香配伍,可以協同作用,增強溫陽化氣之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腰膝冷痛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燒石子茴香散」方劑中加入「三稜」,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破瘀消積: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效。方中配伍茴香,有溫中理氣、散寒止痛之功,二藥合用,可加強破瘀消積之效,有助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脹滿等症狀。
  2. 活血通絡:三稜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有助於消除炎症,促進組織修復,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局部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主治功效


燒石子茴香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燒石子茴香散主治下焦虛冷,臍腹撮痛,心胸痞脹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劑以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為主要治療原理。方中藥物多屬辛溫之品,針對下焦虛冷所引起的症狀進行調理。

  1. 溫陽散寒:

    • 附子、肉桂、乾薑、花椒、胡椒 皆為辛溫大熱之藥,能溫補下焦陽氣,驅散寒邪。附子溫經補火,肉桂暖宮活血,乾薑溫中化痰,花椒、胡椒則可驅風、發汗、解熱,共同達到溫陽散寒的效果。
    • 巴戟天 雖性微溫,但可滋陰壯陽益精,輔助溫陽之效。
  2. 理氣止痛:

    • 茴香 為方中主藥,具有調氣、健胃、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臍腹撮痛的症狀。
    • 三稜 能夠破瘀消腫止痛,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亦有療效。
    • 原文中提到的 木香、陳皮,具有行氣、化濕、和胃之效,協助理氣止痛,改善心胸痞脹。
  3. 整體協同作用:

    • 方中多味藥物協同作用,溫陽與理氣並用,使得藥效更為顯著。溫陽可以祛除寒邪,理氣可以疏通氣機,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痛、消脹的目的。
    • 以獖豬石子 (豬睪丸) 作為藥引,更增強了溫補腎陽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加強了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

總結:

燒石子茴香散通過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藥物組合,有效治療下焦虛冷所導致的臍腹撮痛、心胸痞脹等症狀。方中藥物相互協調,溫補而不燥烈,理氣而不耗氣,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此方可和元氣,進飲食。

傳統服藥法


舶上茴香半兩,川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官桂(去皮)半兩,川椒(去目)半兩,胡椒半兩,陳橘(去日)半兩,紫巴戟(去心)半兩,乾薑(炮)半兩,荊三稜1兩(煨)。和元氣,進飲食。和胃。
上為細末。
每服用豶豬石子1對,切去筋膜,切作薄片,以末2錢,入蔥絲少許,鹽半錢,濕紙裹,煨熟。餌訖,以酒或粥飯壓之。須臾臍下暖甚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熱助陽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燒石子茴香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舶上茴香半兩,川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官桂(去皮)半兩,川椒(去目)半兩,胡椒半兩,陳橘(去日)半兩,紫巴戟(去心)半兩,乾薑(炮)半兩,荊三棱1兩(煨)。 主治:和元氣,進飲食。和胃。主治:下焦虛冷,臍腹撮痛,心胸痞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