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子丸

HUI XIANG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心經 17%
脾經 14%
肝經 14%
肺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7%
心包經 3%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子丸方劑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有效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二、 行氣消脹,健脾和胃: 茴香不僅能溫中散寒,也能行氣消脹,健脾和胃。對於飲食不節、寒涼過度導致的腹脹、食積等症狀,茴香能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達到健脾和胃的效果。

因此,茴香在茴香子丸中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以及行氣消脹、健脾和胃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茴香子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茴香子溫中散寒: 茴香子性溫,善於溫中散寒,但其力較緩。桂枝性溫,辛溫解表,能溫通經絡,助茴香子溫陽散寒,增強其療效。

2. 協同作用,緩和茴香子的燥性: 茴香子雖溫中散寒,但性燥,易傷津液。桂枝性溫,兼有生津潤燥之功,可緩和茴香子的燥性,避免其對身體造成損傷。

總而言之,桂枝與茴香子相伍,不僅增強了溫中散寒之效,更能使藥性平和,提高藥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茴香子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腎助陽,補精益髓:巴戟天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精益髓的功效,可改善腎陽不足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痠軟、遺精滑精等症狀。茴香子性溫,亦有溫腎止瀉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溫腎助陽之功效。
  2. 補氣固脫,益氣養血:巴戟天同時具有補氣固脫、益氣養血的作用,可改善脾腎氣虛所致的倦怠乏力、面色蒼白、氣短懶言等症狀。茴香子亦有健脾消食、理氣止痛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補氣固脫之功效。

因此,茴香子丸中加入巴戟天,可發揮溫腎助陽、補精益髓、補氣固脫的功效,適用於腎陽不足、脾腎氣虛所致的男性生殖系統疾病和氣血不足等病症。

茴香子丸中包含附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茴香子性溫,善於行氣止痛,但其力單薄,對於寒邪凝滯之痛,療效有限。附子性熱,溫陽散寒,可助茴香子驅散寒邪,增強其止痛功效。

此外,附子可溫補脾腎,有助於氣血運行,配合茴香子行氣,可促進氣血流通,改善疼痛。

因此,茴香子丸中加入附子,可增強其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效果,對於寒邪凝滯之痛,療效更佳。

茴香子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腎、暖宮、助消化等功能。其中,補骨脂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療效。補骨脂是一種性溫、味苦的藥材,主要用於補腎固精,強壯體魄。其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提高免疫力,從而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在茴香子丸中,補骨脂與其他成分如茴香子共同作用,協同增強補腎的效果。茴香子本身具有暖胃散寒的特性,能夠改善消化功能,減輕腹部不適。兩者結合,不僅能補腎,還能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吸收,適合因腎虛引起的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者。另外,補骨脂的溫補性質能有效防止腎陽不足引起的寒冷感,提升整體健康。因此,補骨脂在茴香子丸中的配伍,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理的講究與智慧。

茴香子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 茴香子性溫,能行氣止痛,但偏於溫陽,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效果有限。乾薑性溫,辛散溫通,可助茴香子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增強其止痛消脹的效果。
  2. 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乾薑具有溫脾胃、化痰止咳的作用,與茴香子相輔相成,可提升藥效。例如,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乾薑可溫通氣血,促進腸胃蠕動,而茴香子則可行氣止痛,緩解疼痛。

主治功效


茴香子丸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桂枝

性溫、味辛,歸心、肺、脾、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補骨脂

性溫、味苦、辛,歸脾、腎經。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可以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激素,增加陽氣能量,起到補陽作用。此外,其富含營養成分,能促進能量合成,增強免疫,補充營養,從而補氣。補骨脂還含有生物鹼類物質,可以刺激腸道運動,促進蠕動,止瀉。另外,它性溫,味苦、辛,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溫腎壯陽的功效。

附子

性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乾薑

性溫、味辛,歸脾、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茴香

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茴香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泄瀉腹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墜、少腹冷痛、陽痿、早洩、遺精、肝氣鬱滯、脅肋疼痛、腰痛、小腸氣等症。

巴戟天

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風寒濕痹、關節痠痛、痰多氣喘、胸悶氣短、降氣止痛等症狀。

總 結

中藥方劑「 茴香子丸 」,主要成分是:茴香,桂枝,巴戟天,附子,補骨脂,乾薑, 主治功效是:下元虛冷:下半身怕冷,常感虛寒,腰膝疼痛:腰部和膝蓋感到疼痛,肌肉消瘦:肌肉萎縮、瘦弱,漸加無力:身體逐漸虛弱,沒有力氣。

傳統服藥法


茴香子1兩(微炒,搗為末),古文錢青1分(細研),硇砂1分(細研),桃仁49枚(酒浸,去皮尖雙仁,生研)。
上為末,以湯浸蒸餅為丸,如麻子大。
2-3歲兒每服1丸,以橘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茴香子丸有溫熱助陽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暈眩胃腸脹氣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子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茴香子1兩(微炒,搗爲末),古文錢青1分(細研),硇砂1分(細研),桃仁49枚(酒浸,去皮尖雙仁,生研)。 主治:小兒偏墜,或氣攻小腹疼痛。

茴香子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茴香子1兩,桂心1兩,巴戟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補骨脂1兩(微炒),乾薑1兩(炮裂,銼)。 主治:下元虛冷,腰膝疼痛,肌肉消瘦,漸加無力。

茴香子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茴香子1兩,木香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微黃),附子1兩(炮制,去皮臍),桂心1兩,安息香1兩,胡蘆巴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微炒)。 主治:膀胱虛冷氣攻腹脅,脹滿疼痛。

茴香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 組成:茴香子(炒)、胡椒、附子(炮裂,去皮臍)、阿魏(面和作餅子,炙熟)、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硫黃(研)、菖蒲、牛膝(酒浸,切,焙)、五味子各等分。 主治:虛勞,元臟氣冷,心腹(疒丂)痛。

茴香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茴香子(舶上者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巴戟天(去心)2兩,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2兩,牛膝(酒浸1宿,焙)2兩,肉蓯蓉(酒浸令軟,細切,焙)2兩,青鹽(研)2兩。 主治:脾勞。肌膚瘦瘁,面色黃黑,四肢無力,腳膝疼痛,大便不調;或風虛上攻,頭眩目暗,肢體沉重,昏憒嗜卧。

茴香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茴香子3兩(微炒,爲末,以米醋2升熬如餳),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木香3分,狼毒(炒)3分,當歸(切,焙)3分,阿魏1兩(研,以酒1升,煎取半),硇砂1兩半(沸湯化,澄熬取霜,入阿魏煎中同熬如餳,入茴香煎,攪勻),自然銅(煅,醋淬,研)1兩半。 主治:腎臟久積氣在膀胱,虛脹上攻,膨滿(疒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