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茴香附子丸

HUI XIANG FU ZI WAN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19%
腎經 17%
脾經 16%
心經 14%
胃經 10%
肺經 7%
膀胱經 5%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積年傷憊,小腸久冷,及痃氣憊急。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葫蘆巴半兩,馬藺花(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茴香子(炒)半兩,楝實(取肉,炒)半兩,乾薑(炮)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補骨脂(炒)半兩。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空心鹽酒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葫蘆巴性溫、味苦。主治溫腎、祛寒、止痛。用於腎臟虛冷、小腹冷痛、小腸疝氣、寒濕腳氣。

馬藺花性微苦,辛,微甘,寒。主要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通淋。主喉痹;吐血;衄血;崩漏;便血;淋證;疝氣;痔瘡;癰疽;燙傷

橘皮性辛苦、溫。主治理氣、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噦逆、咳嗽痰多。亦解魚、蟹毒。

茴香性辛、溫。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

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主治疏肝泄熱、行氣止痛、驅蟲殺蟲。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頭癬等症。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巴戟天性辛甘、溫。主治補腎助陽、強筋壯骨、祛風除濕。主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宮冷不孕、風寒濕痹、腰膝酸軟、風濕肢氣

補骨脂性味辛、苦、溫。主治溫腎助陽、納氣、止瀉。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附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葫蘆巴半兩,馬藺花(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茴香子(炒)半兩,楝實(取肉,炒)半兩,乾薑(炮)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補骨脂(炒)半兩。 主治:積年傷憊,小腸久冷,及痃氣憊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走馬茴香丸

相似度 100%

溫經木香丸

相似度 77%

茴香子丸

相似度 66%

正金丹

相似度 62%

沉桂蘆巴丸

相似度 62%

韓魏王自養丸

相似度 60%

接真丹

相似度 58%

巴戟煎丸

相似度 58%

燒石子茴香散

相似度 58%

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