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附子丸

HUI XIANG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腎經 17%
脾經 16%
心經 12%
胃經 11%
肺經 9%
膀胱經 5%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1%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附子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止痛:附子性溫,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茴香則性溫,味辛,入脾、胃經,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溫陽散寒、止痛的效果,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寒腹痛、嘔吐、泄瀉等症。
  2. 扶正祛邪:附子溫陽補氣,可增強人體正氣,抵抗寒邪入侵。茴香理氣止痛,可消除寒邪對人體的影響。二者相輔相成,可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功效。

茴香附子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陽化氣: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行氣活血的功效。與附子等藥物搭配,可加強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效力,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四肢厥冷等症,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2. 引藥入腎,共奏效用:茴香附子丸的組成以溫腎壯陽為主,而肉桂入腎經,能引導藥物力量直達腎臟,並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溫補腎陽、化寒止痛的效果。

茴香附子丸為一經典中藥方劑,用於溫腎助陽,散寒止痛。其中葫蘆巴性溫味辛,歸腎與膀胱經,擅長溫腎壯陽,利水消腫,對腰膝冷痛、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本草綱目》記載葫蘆巴「溫腎壯陽,利水消腫」,與附子同用,增強溫腎散寒之功,共奏溫補下元、散寒止痛之效。茴香附子丸中,葫蘆巴與附子、茴香等藥相配,共同發揮溫腎陽、散寒邪的作用,適宜於腎虛腰痛、寒濕下注所致的各種症狀。此方精選各藥,相互協同,使藥效更為全面而持久。

茴香附子丸為溫陽行氣之經典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溫腎助陽、散寒止痛。馬藺花,性微寒,味辛,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效。方中加入馬藺花,看似與整體溫陽理氣之旨相悖,實則暗合陰陽互根之理。馬藺花能調節因陽氣過旺而致的局部熱象,避免溫補過度而生內熱;同時,其散瘀之力可輔助附子、茴香等藥物行氣止痛,增強療效。如此搭配,既確保了溫陽效果,又兼顧了陰液平衡,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相輔相成的智慧。

茴香附子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脹: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消食化滯的作用。附子性熱,入心腎經,溫陽散寒,可助陽氣驅寒濕,但容易導致氣滯。橘皮加入可協同附子溫陽散寒之效,同時理氣消脹,避免藥性過於峻猛,防止出現腹脹等副作用。
  2. 調和藥性:橘皮辛溫,可調和附子之寒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單味附子過於燥熱,傷陰耗津。同時,橘皮的理氣作用,能使附子更易於運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茴香附子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配合附子溫腎陽,驅寒邪,共同達到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
  •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燥烈,易傷津液。茴香性溫和,能緩解附子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因此,茴香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療效,更能調節藥性,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茴香附子丸方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川楝子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止痛、疏肝利膽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茴香、附子等相配合,可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冷痛、腹脹、腹瀉等症狀。
  2. 溫中散寒:川楝子雖性寒,但其苦寒之性有助於溫中散寒,配合方中附子、肉桂等溫陽藥物,可溫暖脾胃,驅寒止痛,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效果更佳。

茴香附子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附子性溫,可溫陽散寒,但其寒性較烈,易傷脾胃。乾薑性溫,善於溫中散寒,能緩和附子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並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為溫和有效。
  2. 調和藥性:茴香性辛溫,善於理氣止痛,但其溫性較弱。乾薑溫中散寒,可增強茴香的溫散之功,使藥性協調,相輔相成,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茴香附子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壯陽,助陽氣升騰: 巴戟天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腎固精之效。茴香附子丸以溫陽散寒為主,加入巴戟天可增強溫腎壯陽之力,有助於陽氣升騰,改善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2. 補腎助陽,協同附子: 巴戟天與附子皆有溫腎壯陽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可以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附子溫陽之力強,巴戟天則偏於補腎固精,二者合用,可以更好地溫腎壯陽,改善陽虛所致的腎虛乏力、陽痿早洩等症狀。

茴香附子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陽氣行於四肢: 補骨脂性溫,味辛,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與方中附子、肉桂等溫陽藥物協同作用,可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改善四肢寒涼、麻木等症狀。
  2. 溫經通絡,止痛: 補骨脂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經絡所致的疼痛。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冷痛、四肢麻木等症狀。

總之,補骨脂的加入,能增強方劑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進一步改善患者陽虛寒凝的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茴香附子丸」以附子、肉桂、葫蘆巴、馬藺花、橘皮、茴香、川楝子、乾薑、巴戟天、補骨脂等中草藥組成的複方藥。它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

補骨脂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功效。它可以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激素,增加陽氣能量,起到補陽作用。此外,其富含營養成分,能促進能量合成,增強免疫,補充營養,從而補氣。補骨脂還含有生物鹼類物質,可以刺激腸道運動,促進蠕動,止瀉。另外,它性溫,味苦、辛,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溫腎壯陽的功效。

川楝子性辛溫,歸肝、膽、小腸經,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可治療胸脅、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等。川楝子含有川楝素、香豆精、乙酸香豆精等成分,具有舒緩肌肉痙攣、改善膽汁分泌和促進腸胃蠕動之效。川楝子性苦、寒,入肝、脾、大腸經,能驅蟲、殺蟲、止痛,常與檳榔、使君子等同用。川楝子性苦寒,功能清肝火、泄鬱熱、行氣止痛,適用於肝鬱化火引起的各種疼痛。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對陽虛體弱、手足冰涼、陽痿宮冷、經血不暢、痛經、血瘀、血栓性疾病、寒痹腰痛、胸痹、陰疽、心腹冷癰、寒疝作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濕熱、脾胃虛寒、陽虛畏寒、腹痛吐瀉、月經不調、血虛萎黃、心腹冷痛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茴香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泄瀉腹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墜、少腹冷痛、陽痿、早洩、遺精、肝氣鬱滯、脅肋疼痛、腰痛、小腸氣等症。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它可以促進尿液生成,增加尿量,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毒素。橘皮還能疏通氣滯、理氣行氣,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它還有清熱利尿、健脾胃、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的功效。

巴戟天,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風寒濕痹、關節痠痛、痰多氣喘、胸悶氣短、降氣止痛等症狀。

補骨脂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可以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激素,增加陽氣能量,起到補陽作用。此外,其富含營養成分,能促進能量合成,增強免疫,補充營養,從而補氣。補骨脂還含有生物鹼類物質,可以刺激腸道運動,促進蠕動,止瀉。另外,它性溫,味苦、辛,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溫腎壯陽的功效。

綜上所述,中藥方劑「茴香附子丸」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它常被用於治療經年累月積累的傷害和疲倦,使小腸長期寒冷,以及痃氣急促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葫蘆巴半兩,馬藺花(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茴香子(炒)半兩,楝實(取肉,炒)半兩,乾薑(炮)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補骨脂(炒)半兩。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空心鹽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此外,本方含有附子、肉桂等有毒中藥,因此不宜過量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附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葫蘆巴半兩,馬藺花(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茴香子(炒)半兩,楝實(取肉,炒)半兩,乾薑(炮)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補骨脂(炒)半兩。 主治:積年傷憊,小腸久冷,及痃氣憊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