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接真丹方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效。接真丹乃治虛寒證之方,常伴有陽氣不足、寒邪內侵等症狀,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改善虛寒體質。
2. 扶正固本: 附子能補腎陽,壯元氣,有助於提升人體正氣,抵抗外邪侵襲。接真丹針對的是由虛寒導致的各種疾病,附子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鞏固療效,防止疾病復發。
接真丹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脾散寒:乾薑性溫,入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接真丹多用於脾胃虛寒、寒濕困脾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乾薑的溫脾散寒作用,有助於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二、 助藥力:乾薑味辛,能促進藥物吸收,並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接真丹中包含多味藥材,乾薑的辛溫之性,能引藥上行,使藥效更充分地發揮。
接真丹方劑中包含鹿茸,主要有以下原因:
- 補腎壯陽: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接真丹方劑中以鹿茸為主藥,旨在治療腎虛陽痿、精虧乏力、腰膝酸軟等症狀,以壯陽補腎,提高人體的元氣。
- 益氣生血: 鹿茸亦能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細胞生長。對於氣虛血虧、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鹿茸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接真丹中加入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 驅風濕、解毒殺蟲: 硫磺性溫燥,具有驅散風寒濕邪、解毒殺蟲之功效。古人認為風濕痹痛、疥癬瘡瘍等病症多由外邪入侵、毒蟲作祟所致,硫磺可直達病所,驅除病邪,故常用於此類疾病。
- 引藥入肝: 硫磺味辛,性溫,能入肝經,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肝臟,增強藥效。接真丹中含有其他藥物,如地黃、熟地等滋補肝腎之品,硫磺的作用可使藥物更易於被肝臟吸收利用,提升療效。
接真丹方中包含補骨脂,主要原因在於其補腎壯陽、溫脾止瀉的功效。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其溫腎壯陽之效,可助陽氣溫煦脾胃,改善脾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洩、宮寒不孕等症狀。同時,其溫脾止瀉的功效,可緩解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因此,接真丹中加入補骨脂,可有效提升整體方劑的溫腎壯陽、溫脾止瀉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接真丹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功效。接真丹多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泄、小便頻數等症,肉桂溫腎助陽,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其二,肉桂有溫通血脈、活血化瘀的作用。接真丹中也常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如川芎、紅花等,肉桂與這些藥物協同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起到溫通經絡、緩解疼痛的效果。
接真丹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腎陽不足、寒邪內侵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洩等症,茴香可溫陽散寒,改善腎臟功能,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理氣和中:茴香亦有行氣止痛、理氣和中的功效,可促進腸胃蠕動,緩解氣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對於接真丹所治的寒凝氣滯、血脈瘀阻等症,茴香可起到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接真丹方劑中加入苦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苦楝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功效。其主要成分苦楝素,能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並能驅除體內寄生蟲。
- 治療肝膽濕熱,兼有瘀血者: 接真丹常用於治療肝膽溼熱、兼有瘀血者,而苦楝子除了清熱解毒外,還有活血化瘀之效。因此,它能有效地清除濕熱,化解瘀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接真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病症:
《接真丹》主治「脾腎虛損,四肢不持」。中醫理論中,「脾腎虛損」指脾氣與腎陽皆虛弱的狀態,常見症狀如:
- 脾虛:食慾不振、疲倦乏力、四肢無力、消化不良。
- 腎陽虛: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精神萎靡、性功能衰退、小便清長或頻數。
「四肢不持」即四肢無力、難以支撐身體,反映脾主四肢、腎主骨的功能衰退,氣血不足以溫養筋骨肌肉的表現。
此方主要針對脾腎陽虛(偏重腎陽不足)所致之虛弱、倦怠、飲食不化及行動無力等症狀,以溫補脾腎、益氣補血為核心治療方向。
方劑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功效解析(按君臣佐使推論):
君藥:補腎陽、益精髓
- 黑附子(2兩):大熱之品,溫補腎陽,散寒逐濕,助命門之火。
- 鹿茸(2兩,酒製):補腎壯陽,益精血,強筋骨,針對腎陽不足引起的虛弱無力。
- 硫黃(1兩,別研):溫腎陽、助命門火,傳統用於虛冷諸證。
臣藥:溫脾散寒、助陽化氣
- 乾薑(2兩):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兼顧脾陽不振之食慾不佳。
- 官桂(1兩):補火助陽,溫通經脈,改善四肢冰冷。
- 補骨脂(1兩):補腎壯陽,固精縮尿,兼健脾胃(古稱「破故紙」)。
佐使藥:調和諸藥、理氣醒脾
- 茴香(1兩):溫腎散寒,理氣和中,助脾胃運化。
- 金鈴子(1兩):疑為「川楝子」的別名,此處可能取其疏肝行氣之效,防溫燥藥壅滯氣機;或為「金櫻子」之誤,用以固腎澀精。
- 生薑湯送服:增強溫中散寒之效,和胃降逆。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緩解陽虛導致的心神不寧。
組方特點:
- 以溫腎陽為主:附子、鹿茸、硫黃協同補命門火,解決腎陽虛根本。
- 兼顧脾陽:乾薑、官桂、茴香溫中健脾,改善食慾與氣血生化。
- 動靜結合:補益中佐金鈴子疏泄,防溫補過滯;麵糊丸緩和藥性,生薑湯引經入脾。
推論可能的治療原理
溫補下元:
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方中附子、鹿茸、硫黃直入下焦,提振腎陽,改善畏寒、腰膝無力,同時促進氣血上輸於脾,助四肢肌肉得養。健脾化濕:
乾薑、官桂溫脾陽,解決脾失健運導致的倦怠、食少;茴香理氣醒脾,助水穀精微吸收,補益氣血。氣血雙調:
鹿茸益精血,補骨脂固腎精,間接促進氣血生成;朱砂衣安神,改善陽虛引發的昏沉。
總結:此方通過溫補脾腎陽氣,強化氣血生化之源,使四肢得溫、筋骨得養,從而改善「脾腎虛損,四肢不持」之症,適用於脾腎陽虛兼氣血不足的虛寒體質。
傳統服藥法
黑附子2兩,乾薑2兩,鹿茸2兩(去毛,酒煮,片切焙乾),硫黃1兩(別研),補骨脂1兩,官桂1兩,茴香1兩,金鈴子1兩。
益氣補血,強力進食,退昏倦。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30丸,加至50丸,生薑湯下,早、晚食前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接真丹,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黑附子2兩,乾薑2兩,鹿茸2兩(去毛,酒煮,片切焙乾),硫黃1兩(别研),補骨脂1兩,官桂1兩,茴香1兩,金鈴子1兩。 主治:益氣補血,強力進食,退昏倦。主治:脾腎虛損,四肢不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