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氣丹
ER Q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今醫鑑》卷十一引丁平溪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6.8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氣丹中含有硫磺,其主要原因在於硫磺的藥性與功效:
- 殺蟲止癢: 硫磺性溫,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治療疥瘡、濕疹、皮膚瘙癢等症,而二氣丹常用於治療皮膚病,故添加硫磺以增強其療效。
- 祛風除濕: 硫磺還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症,而二氣丹的組成中也包含其他祛風除濕藥物,硫磺的加入可加強其祛風除濕的作用。
因此,硫磺的加入可提升二氣丹治療皮膚病、風濕痹痛等症的療效。
二氣丹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是利用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其鎮心安神作用,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而清熱解毒作用,則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等症狀。
二氣丹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心神不安,或因熱毒傷心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硃砂在其中發揮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二氣丹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助陽,散寒止痛:肉桂性熱,味辛甘,歸心、脾、腎經,具有溫陽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二氣丹以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爲主,肉桂的溫陽作用可助其他藥物溫補脾腎,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症狀。
- 引藥入腎,增強療效:肉桂味辛,氣味芳香,可引藥入腎,增強藥物的療效。二氣丹主要針對腎陽不足、寒溼內盛導致的疾病,肉桂可引其他藥物直達病竈,提高治療效果。
二氣丹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二氣丹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溫中散寒,可以改善脾胃陽氣不足,提高消化功能,減輕寒邪對脾胃的侵襲。
- 配合藥性: 二氣丹中其他藥物,如肉桂、附子等,均性溫熱,與乾薑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中散寒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二氣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功效。二氣丹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寒濕內盛引起的腰膝冷痛、四肢不溫、腹痛泄瀉等症,附子可溫陽散寒,助脾陽運化,暖腎陽固精,從根本上改善陽虛寒盛的狀態。
- 配伍協調:附子與其他藥材如肉桂、乾薑等相配伍,既能增強溫陽散寒之效,又能避免單味附子過於燥烈之弊,使藥效更全面、更溫和,達到最佳療效。
二氣丹方劑中包含鹿茸,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補腎壯陽: 鹿茸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可改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等腎虛症狀,與二氣丹的補腎益氣功效相輔相成。
- 益氣生血: 鹿茸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多肽等營養成分,能促進造血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與二氣丹的補氣養血功效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鹿茸的補腎壯陽、益氣生血的功效,與二氣丹的整體功效相契合,因此被選入方劑之中。
二氣丹方中包含麝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開竅醒神:麝香性辛溫,入心經,能開竅醒神,對於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療效。二氣丹主治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等症,麝香的開竅作用有助於患者恢復神志,提高療效。
2. 行氣止痛:麝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二氣丹中常加入麝香,用以緩解中風或其他病症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氣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赤白帶下」,屬婦人下焦濕熱或虛寒所致之帶證。「赤帶」多因濕熱蘊結、傷及血絡;「白帶」則常責之脾腎虛寒、任帶失約。方以「丹砂、雄黃」為主藥,煅煉成丹,結合「天南星」製丸,旨在調和陰陽二氣、溫化寒濕、解毒固澀。古人用「水火煅煉」之法,暗含「升清降濁」之理,以治帶下之清濁不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核心藥對:丹砂(朱砂)與雄黃
- 丹砂性微寒,歸心經,傳統用於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此方取煅煉後之「伏火」特性,減其寒涼,轉為溫化之品,可解下焦鬱熱。
- 雄黃性溫燥,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善治濕毒蘊結之症。二藥相配,一寒一溫,共成「調和二氣」之功,契合方名「二氣」之意。
炮製與煅煉深意
- 以「赤石脂封固」「炭火煅赤」:赤石脂為土性,可固攝下元;煅煉過程使金石之藥去其峻烈,轉為溫澀之性,增強溫下焦、止帶下之效。
- 浮萍草擁藥煅燒:浮萍本具宣散水濕之能,或助藥物升散濕濁,從火中取「透發鬱熱」之意。
天南星佐使之用
- 天南星辛溫,能燥濕化痰、散結消腫。加入丸中,增強祛下焦濕濁痰滯之力,針對帶下穢濁黏稠之證。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帶下,然由藥性與製法觀之,或可:
- 溫腎固下:煅後丹砂、雄黃協同,溫攝下元,改善腎陽不足之冷痢、遺泄。
- 解毒燥濕:雄黃與天南星配伍,對濕熱蟲毒所致瘡癬、陰部瘙癢或有潛在療效。
治療原理總結
古人以「金石煅煉」調和陰陽二氣,借火性轉化藥力,使峻藥緩用。全方旨在通澀並施:
- 溫澀:煅藥固攝,止帶下之滑脫。
- 透熱:浮萍、炭火煅法,透發濕熱鬱毒。
- 燥濕:天南星化黏膜之穢濁,標本兼顧。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煅制緩性」之古法思維,然其機理深奧,臨證須辨明寒熱虛實,不可妄投。
傳統服藥法
丹砂1兩,雄黃1兩。
壯元氣,駐顏色,破久冷。
上為細末,用瓦合子11只,入藥在內,先用赤石脂封口,後搗紙筋泥固濟,陰乾;每次用粗瓷碗1日盛藥合子,又用陰乾浮萍草3兩擁定,更以1瓷碗覆之,內外用紙筋泥固濟,亦候陰乾。然後於地上掘1小坑,坐定碗足令穩,用炭半秤,簇定頂上,煅令通赤,去火候冷,取藥細研;又用天南星半兩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取瓦盆1只,盛水半盆,以竹篩子安盆上攤藥,日內曬乾。
每日空心以井花水吞下1丸。服此藥1料盡後,過3-2月方可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氣丹,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硫黃、水銀各等分。 主治:虛冷。陰陽痞隔、吐逆,粥藥不下。
二氣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丹砂1兩,雄黃1兩。 主治:壯元氣,駐顔色,破久冷。主治:諸虛證。
二氣丹, 出處:《宣明論》卷十一。 組成:大黃4兩(别爲末,醋1升,慢火熬成膏子),當歸2兩,白芍2兩。 主治:月水不調,斷絕不産,面黃肌瘦,恆不思美食,經閉脈數澀,左右強弱不調者。
二氣丹,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引丁平溪方。 組成:舶上硫黃1兩(熔化,傾入水中,如此7次),朱砂1兩,官桂1兩,乾薑(炮)1兩,大附子(面包煨,去皮)5錢,鹿茸2兩(酥炙),麝香1錢。 主治:赤白帶下。
二氣丹,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消石、硫黃各等分。 主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所致的頭痛、惡心、脘痞、嘔吐、泄瀉、霍亂厥逆,以及屍厥證。亦由臟氣相刑,或與外邪相忤,故氣鬱不行,閉于經絡,諸脈伏逆,昏不知人。因吊喪問病,入廟登家,卒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腹中雷鳴。
二氣丹, 出處:《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硫黃(細研)1分,肉桂(去皮,爲末)1分,乾薑(炮,爲末)2錢,朱砂(研,爲衣)2錢,附子(1枚大者,炮,去皮臍,爲末)半兩。 主治:助陽消陰,正氣溫中。主治:內虛裏寒,冷氣攻擊,心脅臍腹脹滿刺痛,泄利無度,嘔吐不止,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痢,少氣羸困,一切虛寒痼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