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陽丹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重要作用:
- 回陽救逆,溫補心陽: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的作用。二陽丹多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疾病,附子可以溫陽散寒,恢復心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病情。
- 祛寒止痛: 附子能溫經散寒,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四肢厥冷、腹痛、腰痛等,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二陽丹中加入附子,可以加強其祛寒止痛的功效。
二陽丹方中包含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溫陽散寒:二陽丹主要針對陽虛寒凝之症,而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功效。其溫熱之性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改善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腹痛等症狀。
- 助陽化氣:二陽丹中常配伍其他溫陽補氣藥材,如附子、乾薑等,肉桂可與之相輔相成,增強溫陽補氣之效。其辛溫之性可助藥氣下行,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陽氣不足導致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二陽丹方劑中含有硫磺,乃因其性溫燥,能散寒除濕,且具有殺蟲止癢之效。
此方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皮膚瘙癢等症。硫磺入藥後,可溫經通絡,祛風散寒,並能燥濕止癢,對於因寒濕凝滯、血脈瘀阻導致的痺痛、瘙癢等症,有較好療效。
然而,硫磺性烈,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損傷正氣,造成不良反應。
二陽丹方劑中含有陽起石,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陽起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陽起石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 止血生肌:陽起石亦有收斂止血、生肌消腫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燒傷燙傷、潰瘍等症狀,陽起石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二陽丹中包含鹿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腎壯陽: 鹿茸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能溫補腎陽,改善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精神不振等症狀。
- 強筋健骨: 鹿茸能促進骨骼生長,增強骨骼強度,並改善關節功能,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骨質疏鬆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二陽丹中加入鹿茸,旨在通過補腎壯陽和強筋健骨的功效,改善患者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
二陽丹方中加入白朮,主要是為了其健脾燥濕、益氣昇陽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二陽丹主治陽虛氣弱、脾腎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腰膝痠軟、食少便溏、小便清長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少便溏等症狀;同時,其燥濕利水作用能改善陽虛水泛,達到溫陽利水之效。因此,白朮在二陽丹中起著健脾益氣、溫陽利水、助陽固本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陽丹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腎虛生寒,腰脊疼痛」,屬溫補腎陽、散寒止痛之劑。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陽虛衰則內寒自生,腰脊失於溫煦而冷痛難忍。二陽丹以「二陽」為名,或取「補益先天腎陽、溫通後天脾陽」之意,雙陽並調,共逐陰寒。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附子、硫黃
- 附子炮製後與羊肉同蒸,既減其毒性,又借羊肉甘溫之性增強補虛溫陽之功。附子大熱,通行十二經,逐臟腑沉寒;硫黃純陽之品,補火助陽,直達下焦命門。二者相配,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
臣藥:鹿茸、陽起石
- 鹿茸血肉有情,填精補髓,助附子振奮腎陽;陽起石溫腎氣、暖子宮,專治下焦虛寒。此二藥佐君藥,補而不滯,針對腎陽虧虛之本。
佐藥:肉桂、白朮
- 肉桂引火歸元,助附子溫通血脈;白朮健脾燥濕,固後天以養先天。腰脊疼痛雖責之於腎,然脾失健運亦加重水濕停滯、阻遏陽氣,白朮健脾尤不可少。
使藥:朱砂為衣
- 朱砂色赤入心,取其「鎮心安神」之意,防溫燥之藥擾動心神,兼作丸衣增其藥效緩釋之力。
配伍特點
全方以「溫補腎陽」為主軸,兼顧健脾、通絡。附子與羊肉配伍,補而不燥;硫黃與鹿茸相合,補火與填精並行。諸藥共研為丸,以鹽湯送服,取鹹味入腎,引藥直達下焦。此方適用於腎陽虛極、陰寒內凝之證,非一般虛寒所能輕投。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與羊肉4兩同蒸爛,研為膏)1兩,桂1兩,硫黃1兩,陽起石1兩,鹿茸1兩,白朮1兩。
補虛逐冷。
上以附子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30-50丸,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陽丹性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陽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八。 組成:朱砂2兩,人參1兩,白朮1兩,茯苓1兩。 主治:補中益氣,安心鎮驚。主治:心脾不足,五臟虛弱,腰膝疼痛。
二陽丹,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附子(炮,與羊肉4兩同蒸爛,研爲膏)1兩,桂1兩,硫黃1兩,陽起石1兩,鹿茸1兩,白朮1兩。 主治:補虛逐冷。主治:腎虛生寒,腰脊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