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陽丹
SHENG YA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陽丹方中包含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邪外邪:硫磺性溫熱,具有燥濕殺蟲、解毒止癢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疥瘡等症,硫磺可起到驅邪外出、消腫止痛之用,故生陽丹中加入硫磺以助其驅邪功效。
二、溫陽散寒:硫磺入肝經,能溫陽散寒、通絡止痛。對於陽虛氣弱、寒邪入侵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硫磺可起到溫陽補虛、通經活絡的作用,與生陽丹的溫陽補虛之旨相輔相成。
生陽丹中包含附子,其原因主要為:
- 溫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之功效,可溫補心陽,回陽救逆,治療陽氣虛衰、心陽不足之症。
- 助陽化氣: 生陽丹旨在補陽益氣,而附子性溫熱,能助陽化氣,溫煦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從而增強機體的正氣。
附子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由專業醫師辨證論治後方可服用。
生陽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助陽: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的功效。對於陽氣不足、寒邪入侵所致的虛寒症狀,如陽痿、宮寒、腰膝冷痛等,肉桂能溫煦陽氣,恢復陽氣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 引藥入腎: 生陽丹多用於腎陽不足、精氣虧虛等症,肉桂味辛,入腎經,能引藥入腎,促進藥效直達病竈,提高藥物療效。同時,肉桂還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促進腎氣運行,改善腎功能。
生陽丹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生陽丹主治陽氣虛衰,寒凝血瘀等症狀,加入乾薑可溫補脾陽,散寒止痛,提升陽氣,改善體質。
2. 助藥力:乾薑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生陽丹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材,如補氣、活血等,乾薑能促進藥材的吸收和利用,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生陽丹」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腎虛臟氣寒」,意指腎陽虛衰、臟腑機能衰退所導致的寒證。此證常見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頻多、陽痿早洩等症狀,反映腎陽不足、溫煦失職、氣化無力的病理狀態。
方劑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硫黃(生研)
性味辛溫,歸腎、大腸經,具補火助陽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生硫黃藥性峻烈,直入下焦溫補腎陽,驅散沉寒,為方中主藥,針對腎陽虛衰之核心病機。附子(炮裂,去皮臍)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尤善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炮製後毒性減而溫腎散寒力存,輔助硫黃增強溫補腎陽之功,兼能逐寒濕、通經脈,改善因寒凝所致的氣血阻滯。肉桂(去粗皮)
辛甘大熱,歸腎、脾、心經,具補元陽、暖下焦、通血脈之效。肉桂與附子協同,強化溫腎助陽作用,其「引火歸元」之能可將浮越之虛陽攝納回腎,平衡陰陽。乾薑(炮)
守而不走,溫中散寒,振奮脾陽。脾為後天之本,腎陽需賴脾氣滋養。乾薑通過溫運中焦,間接輔助腎陽恢復,亦防寒邪中阻,形成脾腎同調之勢。
配伍邏輯與方義
- 君臣佐使結構:硫黃為君藥,直補腎陽;附子、肉桂為臣,協同溫腎通脈;乾薑為佐,兼顧中焦。四藥皆屬溫熱,形成「疊加效應」,集中火力溫補下元。
- 酒煮麵糊丸:酒性溫通,助藥勢直達病所;丹砂為衣,取其鎮心安神之效,略制溫燥之偏。
- 艾湯/米飲送服:艾葉溫經散寒,米飲顧護胃氣,確保藥力吸收。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溫補腎陽、散寒通脈」雙向調節:
- 補陽:硫黃、附子、肉桂填補命門真火,恢復腎之氣化功能,改善陽虛寒凝。
- 散寒:辛熱之品驅逐內外之寒,尤其附子通行之力,能解除寒邪所致的經脈拘急。
- 脾腎同治:乾薑溫中,使後天脾胃得健,水穀精微上輸養腎,符合「火生土、土製水」五行相生之理。
總言之,「生陽丹」以峻補腎陽為本,結合散寒通滯,針對「腎虛臟氣寒」之根本病機,體現了「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經典治法。
傳統服藥法
硫黃1錢(生研),附子1錢(炮裂,去皮臍),桂1錢(去粗皮),乾薑(炮)1錢。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末為衣。
每服20丸,食前溫艾湯下,溫米飲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陽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硫黃1錢(生研),附子1錢(炮裂,去皮臍),桂1錢(去粗皮),乾薑(炮)1錢。 主治:腎虛臟氣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