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煨腎

法制煨腎

FA ZHI WEI SHE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5.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6%
脾經 20%
胃經 13%
膀胱經 13%
肝經 13%
心經 13%
腎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法制煨腎方劑中包含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腎壯陽之效: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的功效。其對腎虛陽痿、腰膝痠軟、精冷不育等症有顯著療效,與法制煨腎方劑補腎固精的功效相符。

二、溫腎助陽之性:法制煨腎方劑通常針對腎陽虛衰所致的病症,而巴戟天溫補腎陽的特性,能夠溫腎助陽,提升腎臟功能,與方劑中其他溫陽補腎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溫腎壯陽的效果。

法制煨腎方中加入蓽澄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散寒:蓽澄茄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冷痛、小腹冷痛、陽痿早泄等症,蓽澄茄能夠起到溫陽助陽、緩解寒邪的作用。
  2. 溫腎固精:蓽澄茄不僅能溫腎散寒,還能溫腎固精,用於腎氣不固、遺精滑精等症。其辛溫之性可溫補腎陽,固攝精氣,改善腎氣虧虛所導致的遺精滑精。

綜上,蓽澄茄在法制煨腎方中起到溫腎散寒、溫腎固精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腎陽虛及腎氣不固所致的各種症狀。

法制煨腎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腎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腎虛陽衰,寒凝氣滯,可導致腰膝冷痛、小腹冷痛等症狀。茴香溫腎散寒,可溫煦腎陽,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助藥力,增效作用: 茴香與其他藥材合用,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與補腎藥材配合,可加強補腎壯陽之功效。與祛寒藥材配合,可增強驅散寒邪之力。

法制煨腎方劑中使用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溫陽補腎: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散寒止痛之功效。腎陽不足,則可出現腰膝酸冷、畏寒肢冷、陽痿早泄、小便頻數等症狀,附子可溫補腎陽,改善這些症狀。

二、配合藥性: 法制煨腎方劑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鹿茸、杜仲等,這些藥物多偏於滋補腎陰,而附子則可溫補腎陽,陰陽相濟,達到溫補腎陽,固本培元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法制煨腎主治「陽衰下臟虛弱」,意指腎陽不足、下焦(腎與膀胱)機能衰退之證。此病機多見於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夜尿頻多、男子陽痿遺精、女子宮寒不孕等。方中以羊腎為引,取其「以形補形」之傳統思維,直接溫補腎臟,輔以諸藥協同溫陽散寒,適合虛寒體質者。

二、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巴戟天(米泔浸,去心)

    • 性味甘溫,歸腎經,傳統用於補腎陽、強筋骨。米泔浸製可減其燥性,專注溫補下焦。
    • 功用推論:溫腎助陽,改善陽痿遺尿、腰膝痠軟。
  2. 蓽澄茄

    • 性味辛溫,傳統用於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 功用推論:散下焦寒濕,緩解因寒凝導致的腹痛、睪丸冷痛。
  3. 茴香子(炒)

    • 性味辛溫,歸肝、腎、脾經,能理氣散寒。炒製後溫性更穩。
    • 功用推論:暖腎散寒,兼顧調理中焦氣滯,助陽氣升發。
  4. 附子(漿水煮後炮製)

    • 大辛大熱,為回陽救逆要藥。漿水煮與炮製可減毒性、存藥力。
    • 功用推論:峻補元陽,驅逐下焦沉寒,改善四肢厥冷、陽衰欲脫。

三、方劑配伍與治療原理

  • 核心邏輯:以巴戟天、附子溫補腎陽為主,蓽澄茄、茴香子助其散寒行氣為輔,形成「溫補為主,散寒為輔」結構。
  • 羊腎載藥:動物臟器傳統認為可引藥入腎,增強靶向作用。
  • 煨製法:濕紙包裹慢火煨熟,使藥力滲透羊腎,溫而不燥,適合久服緩補。

四、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通過:

  1. 直接溫腎陽:巴戟天、附子補益命門之火。
  2. 散寒通絡:蓽澄茄、茴香子化解寒濕氣滯,改善冷痛。
  3. 形氣同調:羊腎補形質,諸藥助氣化,恢復下焦陽氣運轉。
    適用於腎陽虛兼寒凝氣滯之證,非單純陰虛或實熱者所宜。

傳統服藥法


巴戟天(米泔浸,去心)、蓽澄茄、茴香子(炒)、附子(漿水煮30-20沸,控乾,炮裂,去皮臍)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用羊腎1對,各批開去白,入藥末1錢半匕,勻摻,入蔥絲少許,用濕紙裹,慢火中煨熟。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法制煨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巴戟天(米泔浸,去心)、蓽澄茄、茴香子(炒)、附子(漿水煮30-20沸,控乾,炮裂,去皮臍)各等分。 主治:陽衰下臟虛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