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制川楝丸中包含川楝子,主要是因為川楝子具備驅蟲和止痛的功效。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胃經,具有殺蟲、消積、止痛等作用。其對於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川楝子還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疼痛、乳房脹痛等病症。因此,四制川楝丸中加入川楝子,可以有效地驅除寄生蟲,並緩解相關的腹痛及肝氣鬱結等症狀。
四制川楝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驅蟲效果:補骨脂性溫,味辛,有溫腎助陽、殺蟲止癢之效。與川楝子、檳榔等驅蟲藥材配伍,可增強驅蟲之力,尤其是對於蛔蟲、蟯蟲等腸道寄生蟲有較好的驅除效果。
- 溫陽助脾:補骨脂具溫脾胃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助於提升藥物吸收利用率,進一步增強驅蟲效果。同時,也能緩解部分患者因驅蟲藥物刺激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四制川楝丸中包含斑蝥,其原因主要有二:
- 破瘀散結: 斑蝥性烈,具有破瘀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川楝子善於消積止痛,二者合用,可加強藥力,有效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
- 引藥入肝: 斑蝥性走竄,可引導川楝子等藥物直達肝經,加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四制川楝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川楝子苦寒,善於清熱止痛,但容易傷胃。茴香可輔助川楝子理氣行氣,溫中散寒,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並協同止痛。
- 增強療效:茴香與川楝子在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脘腹疼痛、脅肋脹痛方面具有協同作用。茴香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川楝子更好地發揮疏肝理氣、清熱止痛的功效。
主治功效
根據《扶壽精方》的記載,四制川楝丸的組成與炮製方法如下:
- 川楝子:一斤,去核,分四份。
- 一份鹽炒,去鹽。
- 一份與補骨脂(破故紙)一兩同炒,二者皆用。
- 一份與斑蝥一個(去翅足)同炒,去斑蝥。
- 一份與小茴香六錢同鹽炒,去鹽,並用茴香。
- 以上炮製後的藥材混合,再以麵糊為丸,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 每服六十丸。
主治功效分析:
四制川楝丸的主治疾病,古文並未直接說明,但可從其組成的藥材特性與炮製方法推論。
川楝子: 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在《扶壽精方》中,將川楝子分別以鹽、補骨脂、斑蝥及茴香炮製,目的在於改變其藥性,並增強其治療作用。
- 鹽炒:利用鹽的引經作用,加強川楝子入肝經,強化其疏肝理氣、止痛的效果。
- 補骨脂同炒:補骨脂溫腎助陽,兩者同炒,有溫腎疏肝、緩和疼痛的作用,對於因肝腎虧虛引起的疼痛可能有效。
- 斑蝥同炒:斑蝥有毒,且能破血散結,在此處僅取其藥性,並非使用其本身。此炮製目的是增強川楝子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對於血瘀型疼痛可能有效。
- 茴香同炒:茴香理氣和胃,可加強川楝子理氣止痛的功效,並兼顧脾胃。
補骨脂: 具有溫腎助陽、固精縮尿的作用,可以補益腎陽,加強療效。在此方中,與川楝子同炒,可協同作用,溫補肝腎。
斑蝥: 具有破血消癰、攻毒散結之效,但在此方中,僅取其藥性,不取其實質,目的是借其破血散結之功,增強川楝子活血化瘀的能力。
茴香: 具有理氣和胃、健脾化濕的功效,可以調和脾胃功能,避免因行氣藥造成的消化不良。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四制川楝丸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
- 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以川楝子為主,輔以不同的炮製方式,以加強其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針對肝氣鬱結、血瘀疼痛等病症。
- 溫腎助陽、調和脾胃: 補骨脂溫腎助陽,茴香理氣和胃,有助於調和整體機能,在疏肝理氣的同時,兼顧肝腎與脾胃。
- 散結化瘀、祛邪散毒: 借用斑蝥破血散結之力,增強活血化瘀之功,對於瘀血、結塊等病症有一定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四制川楝丸是一個以川楝子為主的複方製劑,通過不同的炮製方式,增強其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同時兼顧溫補肝腎、調理脾胃,達到綜合治療的目的。此方適用於因肝氣鬱結、血瘀等導致的疼痛病症,且因其兼顧肝腎與脾胃,故具有一定的扶正祛邪之效。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去核)1斤(分四份:1鹽炒,去鹽;1破故紙1兩炒,俱用;1斑蝥1個去翅足炒,去斑蝥;1小茴香6錢,同鹽炒,去鹽,並用茴香)。
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丸,用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藥、小茴香(鹽水炒)、破故紙(炒)、杜仲(炒去絲)、海藻各等分水煎,與丸藥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制川楝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川楝子(去核)1斤(分四份:1鹽炒,去鹽;1破故紙1兩炒,俱用;1斑蝥1個去翅足炒,去斑蝥;1小茴香6錢,同鹽炒,去鹽,并用茴香)。 主治: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