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壽精方

一部醫方著作《扶壽精方》,由明代醫學家吳旻輯錄編著,成書於嘉靖九年(1530年),共一卷。此書以其務實簡便的選方原則,彙編了各科驗方三百餘首,內容涵蓋諸虛、藥酒、痰飲、眼目等多個醫學範疇,對後世醫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透過其書名「扶壽精方」,作者及其後世傳播者所撰寫的序文,以及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我們可以深入探析此書的編纂宗旨、學術特點及其在明代醫學史上的地位。

作者與成書背景

《扶壽精方》的作者吳旻,字子謙,號東山,是浙江嘉興人。作為明代醫學家,他曾擔任嘉興府醫官。醫官的職位表明他具備一定的官方醫學背景和臨床經驗,這也為他編纂《扶壽精方》提供了實務基礎。雖然生卒年不詳,但其著作的刊刻年代(1530年)及書中嘉靖甲午(1534年)的自序,將其活躍年代鎖定在明代中葉。作者在自序中謙稱自己「結髮事師讀書外,漫無所嗜,惟好諸方事,亦以切人實用,而事親者不可不知」,這段話揭示了他編纂此書的兩個核心動機:一是個人對醫方的濃厚興趣及鑽研,二是更為重要的目的——務求實用,特別是為了能夠「事親」,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的價值觀也融入了醫學學習與實踐之中。他認為醫方「切人實用」,是關乎人命健康的關鍵,甚至將其與「達則為良相,不達為良醫」的傳統觀念相呼應,認為良醫與良相一樣,都能造福於人,只是「道之不同」,但其「行吾之仁」之心則是相同的。吳旻最初編此書是作為「手錄備忘」,因財力不足未能立即刊刻,後來得以重梓流傳,這也反映了此書的價值得到認可。

《扶壽精方》的成書年代正處於明代中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印刷術的普及,大量醫學著作得以出版流傳,醫家學術流派紛呈,經驗方、驗方集也大量湧現。吳旻編纂此書,正是順應了這種趨勢,將自身或當時流行的實用驗方彙集整理,以便於傳播和應用。書中後來的重刻序也印證了此書的實用價值被廣泛認可,甚至在邊遠地區(如趙大綱任職的三關)也被視為重要的醫學資源。

編纂宗旨與學術特色:「扶壽」與「精方」

書名「扶壽精方」直指本書的主題——旨在延年益壽的精選良方。「扶壽」不僅僅是治病,更包含養生、延緩衰老的深層意義。這與書中收錄的內容,特別是「藥酒門」和「諸虛門」中的補益類方劑相契合。施篤臣在重刻序中對「扶壽」進行了闡述,他認為人的壽命固然有稟賦強弱之分,但「得其養者長,失其養者消」,將藥石視為「養生之必不可廢者」。他將《扶壽精方》中的方劑視為「扶壽之正道」,區別於用於「厥疾暴發」時需「劫以奇方」的治療手段。這表明《扶壽精方》更側重於通過日常調養和滋補來維護和增強人體的精氣,從而達到延壽的目的。這種思想體現了中醫「治未病」以及「扶正」的養生觀念。

「精方」則強調方劑的精粹、有效。吳旻的自序和書中介紹都強調選方以「實用、簡便為原則」。儘管書中部分方劑的製法(如太極丸、延齡聚寶丹)看起來步驟繁瑣,需要多種處理方法(浸、炒、搗、蒸、煉蜜等),但這種「簡便」可能指的是組方相對簡潔、易於理解其配伍意義,或者藥物易於獲取,而非製備過程絕對簡單。與那些組方複雜、藥味繁多、配伍深奧的方劑相比,《扶壽精方》的方劑更貼近於基層醫家或普通百姓的實際需求,易於掌握和應用。這與吳旻作為府醫官,可能需要處理廣泛的病例,且面向不同層次人群的背景有關。他所編纂的方劑需要具備普遍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內容架構與方劑分析(以諸虛門和藥酒門為例)

《扶壽精方》全書僅一卷,卻劃分為三十個門類,這種結構顯示了其內容廣泛,力求涵蓋臨床各科常見病症及養生保健需求。從提供的目錄來看,既有針對具體病機(如諸虛、痰),又有針對特定器官或部位(如眼目),更有針對特定人群(如小兒、婦科)或治療方法(如藥酒、外科、傷科)。這種分類方式,雖然不盡嚴謹(例如痰飲本身是病機,卻獨立為一門),但反映了當時臨床醫學的實際分類習慣,方便使用者按病尋方。

提供的《諸虛門》和《藥酒門》的內容,是深入了解《扶壽精方》方劑特點的絕佳窗口。

  • 諸虛門: 此門重點在於治療各種虛證,這與「扶壽」的主題緊密相關,因為虛證往往是精氣不足、衰老或慢性疾病的體現。

    • 太極丸及其加味方: 名為「太極」,寓意陰陽平衡、五臟調和。方中用藥如黃柏、知母滋補腎陰、清降虛火;破故紙、胡桃仁溫補腎陽、固澀精氣;砂仁醒脾、理氣、助運化。藥性寒溫並用,陰陽並調,體現了補虛不可泥於一偏的理念。尤其是強調黃柏與知母、破故紙與胡桃仁的搭配,並引用「古書謂黃柏無知母,故紙無胡桃,猶水母無蝦也」,形象地說明了這些藥物配伍的協同作用和重要性。加味方中加入橘紅、半夏,是為了增加理氣化痰濕的作用,可能針對兼有痰濕困擾的虛證。製法中對藥物的炮製要求詳細,如鹽酒浸、炒、去皮心、研爛等,反映了當時對藥物炮製的重視,認為恰當的炮製能增強藥效、降低毒性或改變藥性歸經。長期服用「三年」甚至「終身」,旨在達到「百病漸消」、「地仙」般的狀態,具有濃厚的養生和延年益壽色彩。
    • 加味四制黃柏丸(坎離丸)及其加味方: 坎離在八卦中分別代表腎水和心火,此丸意在交通心腎、水火既濟。方中大量使用黃柏、知母清熱滋陰,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補血養血(四物湯基礎),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四君子湯基礎),山茱萸固腎澀精。其獨特之處在於黃柏、知母的「四制」,分別用鹽酒、米泔水、童便、初生男乳浸泡,並強調「日曬夜露,取日精月華之氣,合陰陽造化之功」。這種繁複而帶有神秘色彩的炮製方法,在後世醫書中不多見,可能源於一些道家或民間的煉製方法,旨在通過吸收自然界的能量來增強藥物的滋補和平衡陰陽的功效。加味坎離丸的熟地黃製法也相當特別,與茯苓、砂仁同煮,或許是利用茯苓的滲濕作用減少熟地黃的滋膩,利用砂仁的芳香醒脾作用幫助地黃的吸收運化。此方被稱為「王道之劑」,意指其配伍平和中正,能全面調補氣血陰陽,而非峻猛攻邪之劑。
    • 滋陰清化丸: 此方針對「滋化源,清痰火」,主要用於陰虛有熱,兼有痰火的病症。方中大量使用滋陰藥(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熟地黃、枸杞、玄參),清熱藥(天花粉、貝母、黃柏),健脾滲濕藥(薏苡仁、白茯苓、山藥),以及理氣化痰藥(陳皮),輔以芍藥養血柔肝,甘草調和諸藥。其中對薏苡仁的「絹包同糯米砂鍋內蒸」和白茯苓「得人乳浸透更妙」的炮製,同樣顯示了特殊的製備要求,反映了對藥物特定功效的精細追求。
  • 藥酒門: 藥酒是中醫傳統中一種重要的用藥形式,具有藥力容易吸收、活血通絡、藥性平和等優勢,常被用於補益、養生和治療慢性虛弱性疾病。收錄藥酒方符合「扶壽」的主題。

    • 延齡聚寶丹(保命丹): 此方藥味極多,達二十餘種,可謂集眾多補益養生藥物於一爐。其成分涵蓋了補氣(人參、白朮)、補血(當歸、熟地黃)、滋陰(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黃精)、壯陽(肉蓯蓉、破故紙)、固澀(蓮蕊、山茱萸)、強筋骨(五加皮、杜仲、牛膝)、明目(菊花、枸杞)、安神(蓮蕊)、利濕健脾(茯苓、蒼朮、薏苡仁)、祛風通絡(防風、天麻、石菖蒲、蒼耳子)等多方面的藥物。如此廣泛的藥物組成,旨在全面調補人體臟腑,應對多種虛損狀態。製備方法是將大量藥物浸泡在海量醇酒(九斗,約90升)中,然後將藥渣曬乾製丸。這種先浸酒後製丸的方法,可能旨在充分提取藥物的有效成分溶入酒中供即時服用,同時將藥渣製丸供長期固本。詳細規定不同季節的浸泡時間,體現了對氣候環境影響藥物提取的考量。嚴格的飲食禁忌(生冷、蔥蒜、韭白、萊蔞、魚)是傳統補益方常見的要求,旨在避免刺激性食物影響藥效或傷及脾胃。附錄的林以和證言,儘管是單一個例,卻是明代醫書中常見的驗證方式,增加了方劑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 一醉不老丹: 名稱更直白地表達了延緩衰老的願望。藥味相對簡潔,主要集中在蓮蕊、生地黃、熟地黃、槐角子、五加皮、沒石子等。蓮蕊、地黃、槐角子、五加皮都是常用的補益固澀、強筋骨、明目的藥物。沒石子在中醫中主要用於收斂止瀉、斂肺、固精,這裡用於藥酒可能意在增強固精烏鬚的作用。製備方法也是藥物浸酒後製丸,浸泡時間同樣因季節而異。此方組方相對簡單,或許更符合「簡便」的原則,易於一般人自行配製。

從這兩門的內容可以看出,《扶壽精方》所載方劑既有組方相對簡潔、易於操作者,也有組方複雜、炮製獨特、藥味繁多的「大方」,但無論何種,都圍繞著「扶壽」這一主題,強調補益精氣、平衡陰陽、全面調養。其製備方法顯示了對傳統炮製技術的繼承與發展,甚至可能融入了一些非主流的經驗或理念。

影響與價值

《扶壽精方》雖僅一卷,其對後世醫學的影響不容忽視。書中介紹明確指出其被後世醫家廣泛引用,並點名了兩位醫學史上的巨擘——明代的張景岳和清代的吳鞠通。張景岳是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景岳全書》集其一生醫學大成,收錄了大量補益方劑。吳鞠通是溫病學派的奠基人,《溫病條辨》是溫病學經典。這兩位醫家學術風格迥異,卻都引用了《扶壽精方》的方劑,這從側面說明了此書內容的價值具有跨學派的認可度,可能其中既有適合溫補的方劑,也有在其他病證中可資借鑒的經驗。這種被廣泛引用的事實,證明了《扶壽精方》在當時及後世流傳較廣,且其中部分方劑或其組方思路被認為具有臨床實用價值。

《扶壽精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1. 醫方學的發展: 收錄大量驗方,為後世醫家提供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積累,對醫方學的發展起到了充實和借鑒作用。
  2. 臨床醫學的發展: 其方劑的實用性和有效性,直接指導了臨床實踐,特別是在虛證、養生保健等領域。
  3. 醫學教育的發展: 作為一部內容豐富、體例嚴謹(指其分門別類清晰)的醫方著作,它很可能在醫學教育或個人學習中被用作教材或參考書,有助於醫者掌握常用有效的方劑。

此外,從歷史文獻的角度看,《扶壽精方》是研究明代醫學的重要資料。它反映了當時醫家對疾病的認識、對藥物的應用習慣、對炮製方法的掌握以及對養生保健的重視程度。特別是書中記載的一些獨特炮製方法,為研究傳統中藥炮製史提供了寶貴線索。重刻序的存在,也為研究此書的流傳、接受度及其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影響提供了史料。趙大綱在三關地區編印此書,反映了即使在條件相對艱苦的邊疆地區,對實用醫方的需求也非常迫切,而《扶壽精方》能夠滿足這種需求,這也印證了其「實用、簡便」的特點是真實存在的。

結論

總而言之,《扶壽精方》作為明代吳旻所輯的一部醫方著作,雖然篇幅僅一卷,但在內容上廣泛涵蓋各科,選方上遵循實用簡便的原則,旨在通過精選方劑來達到「扶壽」的目的。書中方劑的製備細節、某些獨特的炮製方法以及詳細的服藥說明和禁忌,都反映了當時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的精細程度和對藥效的嚴謹追求。通過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吳鞠通的引用,此書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性得到了歷史的驗證。它不僅是一部重要的醫方集,也是研究明代中醫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藥物炮製技術的寶貴文獻資料。儘管現代醫學觀點看來,書中部分理念或方法可能略顯古老甚至帶有樸素的神秘色彩,但其所蘊含的強調整體調養、扶正固本、重視養生、以及追求方劑實效的精神,至今仍對中醫學的理解和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重刻扶壽精方序 (1)

重刻扶壽精方序 (2)

重刊扶壽精方序

諸虛門 (1)

諸虛門 (2)

諸虛門 (3)

諸虛門 (4)

諸虛門 (5)

諸虛門 (6)

諸虛門 (7)

諸虛門 (8)

諸虛門 (9)

藥酒門 (1)

藥酒門 (2)

藥酒門 (3)

痰門 (1)

痰門 (2)

痰門 (3)

眼目門 (1)

眼目門 (2)

耳門

鼻門

口門(附喉舌)

牙齒門 (1)

牙齒門 (2)

脾胃門 (1)

脾胃門 (2)

氣門

風門 (1)

風門 (2)

泄瀉門

痢門 (1)

痢門 (2)

腰痛門

脅痛門

傷寒門

瘧疾門

五淋門

痞塊門

折傷門

破傷風門

痔漏門

脫肛門

下血門

疝門

瘡瘍門 (1)

瘡瘍門 (2)

瘡瘍門 (3)

瘡瘍門 (4)

瘡瘍門 (5)

婦人門

小兒門

雜方門

傷寒(續添) (1)

傷寒(續添) (2)

傷寒(續添) (3)

傷寒(續添) (4)

傷寒(續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