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壽精方》~ 傷寒(續添) (4)
傷寒(續添) (4)
1. 傷寒(續添)
附子理苓湯,治傷寒五六七日,傳入三陰,大便自利,四肢厥冷,臍腹疼痛,小便不利作渴。
白朮(一錢半),澤瀉(一錢半),茯苓(一錢半),乾薑(一錢,炮),大附子(一錢半,炮),人參(一錢),豬苓(一錢),甘草(炙,五錢),官桂(一錢)
腹痛甚者,灸關元。
㕮咀,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柴胡梔子豉湯,治傷寒熱退,身涼,因過食復發熱,煩躁口乾,胸膈滿悶,夜臥不寧。
柴胡(三錢),半夏(一錢半),黃芩(二錢),人參(八分),甘草(三分),梔子(一錢半),豆豉(一大合)
㕮咀,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不拘時服。
柴胡六君子湯,治傷寒熱解,平復後,或勞碌過食,復作大熱。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三分),人參(八分),白朮(一錢),陳皮(一錢半),枳殼(炒一錢)
頭痛加川芎,口渴加乾葛(各一錢)。
㕮咀,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食後服。
小柴胡湯加茯苓,治小便難,潮熱腹滿。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治下後陰虛發熱,脈微惡寒。小柴胡湯去棗加牡蠣,治水結胸。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治大熱而渴。小柴胡加桂,治身熱不渴。小柴胡加五味,治咳而嗽。蒙齋云:傷寒為病,返復變遷,吉凶反掌,非雜症之可比,長沙乃百川之宗,誠哉是言也。
一證一藥,一法一治,井然可遵,但麻黃、桂枝二湯,乃為各時節病傷寒而設,惜乎後人不能體用。粗知者,往往首以十神湯、正氣散、芎蘇散、香蘇散、敗毒散等藥表散之,悉非傷寒之正劑。四時感冒者,間亦收功,不知傷寒六經傳變,自非尋常。近世之人,不知分別,深為可慨。
春溫初感之時,敗毒散皆輕揚發表之劑,或者可用。夏之熱病以通聖散、涼膈散,抑亦近似。兼內傷者以正氣散,傷風見寒者,參蘇飲,僅亦可用。於傷寒分清解汗吐下之法,仲景之全文,不可斯須而廢,是以舉其要旨,而擇出以為攝者便覽云。
食傷太陰,脈必大數,身熱而煩,心腹脹滿,臍腹疼痛,大便不通,雖微利亦是脅熱而利,或手足微冷,乃是陽厥,脈或小而必弦數,皆非陰寒,不可便灸艾火,輕服熱藥,又脈雖伏而必沉弦而數,為可辨耳。
陰經中寒,或犯房室,過食生冷冰水,或感寒濕之氣,心腹絞痛,四肢厥冷,脈必沉遲細小,大瀉青冷,汗自出,身不發熱,煩滿囊縮,此乃陰經受寒,方可灸關元、氣海,服四逆、理中、薑、桂、附子回陽抑陰之劑,急宜治之。不可不慎。
又法治傷寒甚妙,奇效如神。
治傷寒十神湯
麻黃,白芷,川芎,升麻,葛根,紫蘇,陳皮,香附子,甘草,赤芍藥,如口乾加烏梅。
白話文:
傷寒(續添)
附子理苓湯適用於傷寒病程五六七天,寒邪傳入三陰經,症狀為大便溏瀉,四肢厥冷,臍腹疼痛,小便不利且口渴。藥方組成:白朮、澤瀉、茯苓各一錢半,乾薑一錢(炮製),大附子一錢半(炮製),人參一錢,豬苓一錢,炙甘草五錢,官桂一錢。腹痛劇烈者,可灸關元穴。將藥材研磨,用兩杯水,加三片生薑,煎至八分,不拘時服用。
柴胡梔子豉湯適用於傷寒退熱後,身體感到涼冷,因飲食不節又復發熱,症狀為煩躁口乾,胸膈滿悶,夜臥不安寧。藥方組成:柴胡三錢,半夏一錢半,黃芩二錢,人參八分,甘草三分,梔子一錢半,豆豉一大合。將藥材研磨,用兩杯水,加三片生薑,煎至一杯,不拘時服用。
柴胡六君子湯適用於傷寒退熱後,病情看似痊癒,但因勞累或飲食過度而再次發熱。藥方組成: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三分,人參八分,白朮一錢,陳皮一錢半,炒枳殼一錢。頭痛者加川芎一錢,口渴者加乾葛一錢。將藥材研磨,用兩杯水,加三片生薑,煎至一杯,飯後服用。
小柴胡湯加茯苓治療小便困難、潮熱腹滿;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治療病後陰虛發熱,脈象微弱,惡寒;小柴胡湯去大棗加牡蠣治療水腫胸悶;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治療大熱口渴;小柴胡湯加桂枝治療身熱不口渴;小柴胡湯加五味子治療咳嗽。蒙齋先生說:傷寒的病情變化多端,難以預料,如同吉凶禍福掌握在手中,遠非其他雜症可比,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如同百川歸海,此言甚是。
每一種病症都應對症下藥,方法準確有效,可以遵循。但麻黃湯、桂枝湯是針對不同季節的傷寒而設的,可惜後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一些粗淺了解的人,往往首先使用十神湯、正氣散、芎蘇散、香蘇散、敗毒散等藥物進行表散,這些都不是治療傷寒的正劑。雖然在治療四時感冒時,間或也能奏效,但他們不明白傷寒的六經傳變,與普通的感冒不同。現代人不懂得區分,令人惋惜。
春季溫病初發時,敗毒散等輕揚發表的藥物或許可以使用。夏季熱病可以使用通聖散、涼膈散,也比較接近。兼有內傷者可以用正氣散,傷風見寒者可以用參蘇飲,也僅僅可以使用。至於傷寒的辨證施治,包括發汗、解表、攻下等方法,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全文不可輕易廢棄,因此,我摘取其要旨,選擇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飲食傷及太陰經,脈象必定洪大而數,伴隨身熱煩躁,心腹脹滿,臍腹疼痛,大便秘結,即使稍微通暢也是脅部熱盛導致的,或者手足微冷,這是陽氣虛衰的表現,脈象可能細弱但必定弦急,這些都不是陰寒證,不能隨便灸艾或服用溫熱藥物,雖然脈象隱伏但必定沉弦而數,這就能夠區分了。
陰經受寒,或者房事過度,飲食生冷冰水,或者感受寒濕之氣,會出現心腹絞痛,四肢厥冷,脈象必定沉遲細小,大便稀溏且顏色青冷,自汗出,身體不發熱,腹部脹滿,小便不利,這是陰經受寒的表現,此時可以灸關元穴、氣海穴,服用四逆湯、理中湯、以及薑、桂、附子等溫陽補氣的藥物,應迅速治療,不可不慎。
此外,還有一些治療傷寒的方法非常精妙,療效神奇。
十神湯方劑:麻黃、白芷、川芎、升麻、葛根、紫蘇、陳皮、香附子、甘草、赤芍藥,口乾者加烏梅。